正文

9.男人:“如果它困扰我,我会解决它”(1)

男女亲密对话 作者:(美)德博拉·坦嫩


在资讯的询问与提供中,所呈现的地位非对等性,同样也出现在解决问题能力的展现--我们在男人面对困扰话题时所发现的那种倾向--上。在进一步探索解决问题能力的框架功能前,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看我的一个亲身经历。

我的照相机光度仪的电池盖卡住了打不开,于是我到相机修理店去求援。那位销售员试着打开它,一开始用铜板,后来用一种特殊的工具,结果还是失败了,他宣称这个盖子是无可救药地卡住了。他把原因解释给我听,并且详细地说明,我可以如何在没有光度仪的辅助下拍照。尽管他的方法很糟,而我一点儿也不想采用他的建议,但我还是礼貌地听他说话,假装很感兴趣,甚至热心地记下他列举的一些状况。他进一步保证他的方法比使用光度仪还要精准。这么一来,他无法打开电池盖的事实似乎不重要了。在他设定的互动框架里,他成了一个拥有充分的知识以帮我解决问题的人,尽管他仍无法修好我的相机。这位男士想帮我的忙(这一点我真心地感谢他),但同时,他也想展示自己拥有的知识与技能可助我解决问题,即使事实上并非如此。

在这类事件里,有种社会契约悄然运作着。许多女人在寻求援助时非但觉得舒适,甚至觉得接受援助是件光荣的事,并且乐于展现谢意以示回报。另一方面,许多男人觉得完成他人的请求是件光荣的事,而且这种感觉与事情方便与否并无关系。有位男士告诉我,有一回他的邻居请他帮忙修一下车,因为她的车子会间歇性地熄火。他耗费超过他所能付出的时间去检查她的车,结论是他没有所需的工具去修好它。他无法成功地解决她的问题令他耿耿于怀。她似乎感受到他的不安,因此在接下来的两三天,她天天都告诉他,车子的状况已经好多了。其实他知道自己根本没有帮上什么忙。男人和女人在这种互动模式下,似乎都身负使命:她决意要表示感谢,尽管对方并未帮上忙;他则执意要贡献超出自己所能负荷的时间和精力,就是要试着帮忙。

在纽约城的一个街角发生了另外一个例子,同样也揭露了寻求援助与展现谢意的社会契约。有位女士自第二十三街和公园大街处出了地下铁,一时间搞糊涂了,不知道麦迪逊(Madison)街该朝哪个方向走。她知道麦迪逊街位于公园西边,所以只需要多费点精神,她就可以弄清楚该怎么走。但是不假思索地,她直接就向遇到的第一个人问路。他告诉她麦迪逊应该在更北的地方。一听这话,她知道这位男士弄错了。此外,在问话的当儿,她自己已经找到了方向。但是她却不明确地回答:"是的,该这么走。"或是:"别担心,我已经不需要您的帮忙了。"她找到了一种方式,好让自己继续扮演接受援助的角色。她问道:"哪一边是西边?"在这位男士指出西边之后,她回答道:"谢谢您,我这就往西边走。"

单从问路的角度看来,这段对话根本是叠砌在混沌不明的讯息上。这位女士事实上并不需要帮忙,这位男士也未能帮忙。问路并非重点所在。这位女士以惯常的礼仪向一位陌生人问路,不只是(或者并不真的是)想要借此找到方向,而是想借着和陌生人的匆匆接触,好使自己和这万丈红尘的大城市多一丁点儿联系。寻求帮助只不过是她扩展人际关系的方法。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