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不患无位

老子重编 作者:萧民元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不)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最后一句“求为可知也”一般解成:“去追求要让别人知道的本领。”笔者不能同意。

笔者以为“为”是指“有所作为”;而“求”字,与其解成“追求”,不如解成“致力于”或“努力于”。

合解“求为可知也”就是:只要你致力于有所作为(为官时,替百姓们多做些真正有益的事),你的名声,自然就会建立起来了。

在此,要附带说明。

春秋那个时代的国家和社会,比起现在来,可说结构单纯,事务不多。一个人想要有所作为并不容易。看得见的,几乎只有从政一途了(当然有例外,例如孔子),而从政是需要有机会和学问的。那时从政的机会,几乎清一色地被来自与宗室有关的世家子弟所包办,平民极难有份。主要原因,倒不完全是什么阶级思想,而是一般平民没有机会接受教育。因为,一则财力不够,受到经济环境、社会条件的制约,再则也无人想到要去教育他们。

自从孔子倡导“有教无类”,方才打破了这个格局。在他所收三千多个弟子当中,有一大部分来自民间。(孔子只收极其微薄的见面礼。非爱其物,示礼不可废也。)孔子这个作为可谓石破天惊的壮举,不但使得后世民间人才辈出,踊跃参政,而且也为民本政治的理想,奠定了第一块基石。影响之深远,无法估量。这是我们后学不可不知的一件大事。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历来皆解成:“夫子之道,可概括为忠、恕二字。”在下不能同意。我的理解,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仁”。关于这点,我们不难从《论语》里发现,“仁”才是贯穿孔子思想的主轴。而曾子的“忠恕而已”,应当解释为:忠于“恕道”而已才对。

笔者想在此顺便谈谈孔子的“仁道”。

“仁”可说是一种“将心比心”的大爱,亦即“恕”道。恕者如心也,也可以说就是“同情心”的扩大。“如心”之情是人人天生具有的本质之一,只不过有人禀赋较多,有人较少而已。孔子就是想把这同情之心加以培养及发挥,使成大爱,亦即成为所谓的“仁”。一旦体现了仁道,消极方面就可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积极方面则可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说白点,就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人人都有自己喜欢和不喜欢,期望和不期望的事。自己不喜欢的不要强加在别人头上;自己想成功,想发达,也想到别人也想成功,想发达。因此,在追求自己成功和发达的同时,不但不去妨碍别人的成功与发达,反而抱着共荣共享,大家都好的心理,去帮助别人。这等胸襟与情怀就叫“仁”。

“仁道”一直是我们古文化中的一个基本精神,只可惜这个伟大的精神,自秦汉以后,已实质上逐渐凋谢了。至于目前,可谓圣哲已渺,社会若能普遍保有少许“仁”的气息,已属十分难得。如果我们现在肯努力提倡“仁道”,相信我们的社会将会完全不同。我们的社会将会比现在温馨得多,而国人也将因为相互帮助、相互扶持而呈现出空前的团结,国力必然领先全球。笔者深信我们是有这个机会的,因为“仁道精神”并未从每一个炎黄子孙的深层意识中消失。只要我们热爱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只要我们不再大力否定自己的一切,我们就有机会唤醒它。只要它被唤醒,国家将有幸,民族将有福了。

其次,再顺便把现代西方强权的“己所欲,施于人”所引起的问题,简单地说明一下,借以显出我们“仁道”的可贵。

目前,西方的超极强权当以美国为代表。相信读者都可看到,美国可说完全未曾顾及到别国的文化面和现实面,在世界各地到处强行推销它所认为好的价值观和相关的制度等,受到影响的国家或地域很多,最甚者例如菲律宾,其次例如台湾,再其次例如日本。结果如何?菲律宾不用说了,台湾已步向道德堕落和价值混乱,而日本的有识之士已经在担心它的大和民族精神了。而西方的传教士,在世界各地也曾写下不少灭人种族、毁人文化的血腥篇章。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的文化根基点不在“人”而在“神”(早年的希腊文化并非如此)。在那所谓的《圣经》里,有这样的话:“己所欲,施于人。”而你所欲者又何必一定是我所欲?但他们却不管,自以为所作所为十分神圣,他们是在做好事,是在救济万民。殊不知,有时候这种思想与行为,反而常常成了这个世界的动乱与不安的源头。读者诸君,请想一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比较于“己所欲,施于人”,自然就可发现我们的“仁道”是何等可贵了。让我们一齐来唤醒它吧!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