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文版序言二:一个人的印迹

康复大地:和自然的艺术对话 作者:(德)约翰内斯·玛提森


郝冰

2002年春天,当我站在达布林扎布老人身边,看到他的牧场变成了一望无际臭气熏天的污水池时,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他心中的痛苦。曾经以为技术可以解决问题,无数科研院所、科技公司仍然在努力且成果斐然,但是好像和眼前的此情此景都无关。环保部积极推进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并试图以各种经济政策为手段促进“两高一资”的产业转为循环型经济,但在地方上“排污费”成为部门收入,而纵容甚至鼓励企业的排污行为屡见不鲜。不同群体利益的谋求与冲突所导致的环境问题需要在一个政治的框架下才能有望解决,2009年岁末哥本哈根会议的结果仍然让我们觉得渺茫。在那一池污水面前,在技术、经济、政治的复杂框架下,无论草原上的达布林扎布,还是我,一位城市里的环保主义者,个人都仿佛无处立足。

约翰内斯·玛提森的故事却向我们昭示了另一种信心,个体在无法改变政治和经济的状况下,仍然持有一份力量,能够为大地的康复而行动。他相信不同文化的古老智慧中所蕴藏的珍爱是人与地球之间真正的联结,因此无论是在美国印第安地区,还是在澳大利亚原住民中间,他都努力追寻着在地文化的根,倾听自然神灵的声音。他直面现实中的各种环境问题,并致力改善。在卡特里娜飓风之后,他加入志愿团体,在新奥尔良及周边地区开展重建工作。他的力量源于他对环境的独特理解,在他眼中各种自然要素不仅是物质的,具有物理化学属性,更是具备情感和精神意义的。所以他在看到土地荒漠化的同时会看到人与人之间的荒漠,因此带着学生在西班牙的荒漠上种树,并通过在大自然中携手工作使学生体验志同道合,从而不仅把树种在地上,更是把树种在人心中。在混交林中,他看到不管是在大自然,还是在人类社会,同一形式、同一类别或者任何形式的单一化都会导致病态,最终由于贫瘠而导致物种死去。他带领青年一起,从古老的智慧中学习,以艺术的方式疗愈地球,滋养青年人的心灵。在书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约翰内斯也是华德福学校老师的一个代表,以个体的自觉与担当回应宏大复杂的环境问题,其精神力量既来自于在成长道路上因缘际会的启蒙者,也可清晰看到鲁道夫·斯坦纳所创立的人智学的深刻影响;以艺术的方式进行表达与治疗,更是华德福教育体系的重要特色。他对教育的憧憬是如此令人心动:“能让年轻人的潜能更好地发挥,学校将成为创新的摇篮。只要成年人能够将工作场所、生活场所都看做开放式的学校,那么我们一定能为循规蹈矩的生活注入新的活力。让我们鼓起勇气,大胆地实践我们的创新想法。每一次看似微小的开端都能减轻早已四处泛滥的沮丧感。”

约翰内斯的故事让我有理由相信,除了技术、经济和政治等强力以外,如果人的心灵中有光和爱,就会有行动的勇气和力量,地球的面貌会不同,孩子未来生活的世界会不同。就像草原之于达布林扎布老人,游牧文化的历史与草原的生机在现实中应该有一条隐秘的精神通道;城市沥青路底下的泥土,不仅能生长粮食,更能滋养城市人困顿的心灵。所以,环保从心灵开始,教育从精神开始,是值得我们从现在开始去实践的一条道路。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