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常说:“上医医未病之病。”那么,究竟什么是未病,它在哪里,以什么形式表现,又怎么去医治呢?
遍查医书,对以上问题的论述并不多,且语焉不详,不甚了了;遍访名医,也多含糊其词,不得要领。近代四大名医皆以辨症治病、手到病除、医治已病而成名。
已病是从未病发展而来的,但世俗的评价影响了医治未病的真正价值,所以也就很少有人肯花大功夫研究它了,这恐怕也是虽有“上医医未病之病”之说,却又不甚了了的一个原因吧。
一些人认为“医未病之病”就是“没病防病”,将其简单归为“预防医学”的范畴。这种简化显然是错误的。
还有一些人认为未病只是一种精神、思想、情感、意识上的病,不是身体上的病。
事实上,未病对人的影响非常大,不仅表现在情志上,也表现在人体上。自古就有“喜伤心,怒伤肝,悲伤肺,忧思伤脾胃,惊恐伤肾”之说。《岳飞传》中,牛皋因擒住金兀术过分高兴,大笑而死;《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三气周瑜,结果周瑜仰天长叹,大呼“既生瑜,何生亮”,悲愤吐血而亡;还有《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思虑过多,整日以泪洗面,伤了心、脾、肺,结果得肺痨而死。
这些都说明,身心从来就是一体的。喜、怒、悲、恐、惊,无论哪种情绪,一旦过度,都会对人体造成很大影响。那么,情绪具体又是以什么形式作用于人体的呢?
我们经过四十多年在人体上一指一指的探索发现:情绪、情感在人体上留下的痕迹是以“结”的形式存在的,而这些结正是以后生病的根源,也就是说:未病不仅是表现在思想、情志上的病,也是身体上的病。而“结”正是未病在人体上的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