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
认识李勇,是因为书。
很多年前,作家出版社的责任编辑王淑丽告诉我,云南省有一家民营的新知书城,邀请我去为当地的读者作一次演讲。由于这种邀请太多,我没有立即答应。王淑丽就说,新知书城充满活力,对出版社、作者、读者都很诚恳和热情,因此在业内已享有不小的声誉。当时我对民营的图书销售企业还比较陌生,但它们毕竟与我们这样写书的人密切相关,很想了解一点,就答应去了。李勇,就是新知书城的创办人,我们很快就在昆明见了面。
一见面,就知道这是一个视书如命,又视友如命的忠厚人。与他交往,有一种安全感。但是,过了几天又有了新的发现。为了组织演讲,李勇和他的团队表现出了一种很高的工作效率。在我印象中,听演讲的读者来自云南各地,连不少西双版纳的读者也远道赶来了,这就需要大量的联络和安排,但李勇他们做起来却游刃有余。在演讲会场里,坐了不少职位很高的官员,李勇他们也不特别安排,只让他们与西双版纳来的读者挤在一起。这种开阔而又平等的文化气氛,让我感到舒服。
于是,后来李勇打电话来邀我再次去演讲,我也就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这次他为我安排的演讲对象,是他新组建的读者俱乐部成员,演讲的地点是云南大学的一个礼堂,演讲的时间是晚上。一切都很顺利,谁知演讲刚开始,礼堂外便乱成一片,原来云南大学的学生出于对我的好意,都想挤进来听。大学里的事情,总是一呼百应,很快学生们像潮水般聚集起来,几乎变成了一个事件。李勇立即决定,把演讲移到大操场,但那时已经是晚上,学校各部门的工作人员都已经下班,大操场台上台下的电源开关在哪里?扩音器怎么打开?都成了问题。结果,李勇不知从哪里找来一个手提的干电池扩音器,交给我,在一片黑暗中面对着黑压压的人群开始演讲。手提扩音器的声音很尖厉,不容易听清楚,又是单向的,只有正前面的那一溜听众才能勉强听清。整个演讲过程,学生们对我的话只能连猜带蒙,而我则在寻找着那些便于大声叫喊的句子,实在累极了。李勇和他的团队,一直站在我的身边,使我直到今天还一直记得那一排在黑暗中肩并肩的身影。
从此李勇再也不敢组织我的演讲了。他想把读书的事情再回到静态,因此开始建造公共藏书楼。他在自己的家乡,昆明东郊一个也叫韶山的地方购买了一片不小的土地,那里有山有水,树木葱茏,正好把他从童年开始就产生的读书梦想用一种特殊的规模变成一个乐园。他先造了藏书楼,又建了很多牌坊,上面全刻着文人墨客对于文化和阅读的美言。我多次到那里参观,不能不一次次回过头来重新打量李勇。一个人能把自己的毕生追求变成一个童话天地,还准备让社会各界一起共享,这实在堪称可爱。我在山道间向他建议:“既然这里是一个有关读书的开放空间,何不把中国读书人都应该知道的那些古今文化圣哲精选一遍,由雕塑家一一雕刻,再配以介绍他们生平、格言的石碑,构成一条壮观而延绵的长廊呢?有了这条长廊,以后中小学生就可以由老师领着来参观了。”李勇听了眼睛一亮,不久就寄来了所选的古今文化圣哲名单要我决定。又过了不久,他来电告诉我,一切都建成了。
藏书楼和读书长廊都建成之后,他还要花费不少时间打理那个山间园林。就在这个时候,让我大吃一惊的是,他准备种植丽江雪桃了。这事与读书关系不大,我说不上支持还是不支持。一次去云南,出于好奇,就跟着他走很远的路,来到一座山上察看他的桃林。路上时间很长,他反复向我说明,我终于明白了他的动机。原来,这种丽江雪桃由于地域和气候的特殊,长得又大又红,很可以作为当代人的一种“仪式礼品”。特别是家家户户老人家的生日仪式,吃寿面太实在,吃蛋糕太西化,如果以这种又大又红的寿桃唱主角,就更加贴近中国世俗文化的本味,又更符合当代的健康原则了。如果出现在其他宴请仪式上,也会显得独特而有趣。看来,这件事情他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现在听说,做得很好。
这本自传的朴实叙述,把我以前知道的李勇连贯起来了,因此读得津津有味。他在书中几次强调一个观念,一生只做一件事。我想,他的这件事就是读书、找书、卖书、藏书,然后以一个安静的空间展示读书之道。自古以来很多读书人都想做这件事,但李勇遇到了他的时代,成功了。他在自传中说,一个人做自己喜欢的事,成功的几率就会大大提高,这肯定是对的;但他的叙述又表明,光是兴趣还是不够的,还必须投入思考、规划、合作。取得成果后,又要进一步制定战略规划。只有这样,兴趣才能变成让万人共享的事业。有了这样的程序,做其他事业也能成功,例如他种雪桃。看起来已经变成了多件事,但这一切都是由一件事出发的。只有认认真真做好了一件事,心中有了基本行事图谱,其他事情也就成了自然的派生,一上手也就无往而不利了。这就是李勇的人生哲学,值得很多人参考。
写这篇序言的时候,我笑着遥望南方,眼前出现李勇胖墩墩的面影,而书香而桃香则一起扑面而来。
2011年3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