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读书兴趣(1)

一生做好一件事 作者:李勇


不知是基因遗传还是受到父亲读书习惯的影响,我对课外书籍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上小学四五年级时,国内出版了许多绘图精美、画面连贯性强,人物个性鲜明、栩栩如生、文字精炼的连环画,四大古典文学名著、《 杨家将 》、《 岳飞传 》、《 隋唐演义 》、《 聊斋志异 》、《 封神演义 》等,风靡一时。记得单本最贵的一毛四、一毛五一本,最便宜的五六分钱一本,一套几十册,买一套也要好几元钱,家庭情况好的同学有时会买一整套,拿到班上大家轮流着共同分享,但数量毕竟有限,有的同学就提议大家共同凑钱去买,你两角,我三角地凑,虽也买了两套,却也不能满足那么多人的阅读需求。我看完第五册,想看第六册,可别的同学还没看完,我就开始着急了。怎么办呢?想了想还不如找我父亲的小说来看,免得等着干着急。父亲爱看书,所以对书特别的爱惜,每一本都用牛皮纸包得很好。我曾见过父亲包过几次书,十分小心和认真,先用牛皮纸比好开本大小,然后用刀把纸裁好,再用剪刀裁剪出四个角,那种认真程度一点不比裁缝做衣服的认真程度差,看得出他对图书的尊重程度。我问父亲:“为什么要包的那么复杂,不像我们包课本那么简单。”他说:“这样不容易散,可以更好地保护书。”书包好后就用钢笔在封面上端端正正写上书名,并将字体描粗、描大,这样看起来比较醒目。父亲的书版本都比较早,纸蜡黄蜡黄的,繁体字,竖着从右边往左边一行一行地看,这对一个小学生来说还真是个不小的考验,简体字都还认得不多,太多的繁体字根本就看不懂,我只好上下连接起来,看看该念什么字,就这么猜着读,时间一长,还居然读懂了。

读着读着,我对这些小说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一本接一本地看。有时上课还在想着书中的故事情节,想着想着,又不自觉地把书拿出来躲在课桌里看。老师发现后,走过来把桌子一拍,看我在看课外书,就把书收走了,可我并没有吸取教训,接着还看。一段时间后,我父亲在整理他的图书时,发现少了好几本,有的已经不配套了,就问我:“我的书是不是你拿了?”我说:“是的。”问:“拿哪里去了?”答:“拿去看了。”问:“书呢?”答:“被老师没收了。”问:“为什么要没收?”答:“因为我上课的时候看。”父亲很生气地说:“你一个学生,不好好上课,还敢在上课时间看其他书,你不想读书了?”后来,父亲去找我的几位老师要过书,要到几本,有几本就找不着了。从此,父亲把他的书装进箱子里,再把箱子放到大柜子里,还上了锁,他不让我再看他的书了。

当时,我们家的经济条件并不算宽裕,每年学校组织的春游活动,每个学生要交五元钱,我的父母都劝我说:“家里没钱,就不要去了。”我虽心里不情愿,但也理解父母的难处。但只要我要钱买书,在我父亲问明买什么书后,他认为可以的,往往都能够保障。我先后问父亲要钱购买了《 福尔摩斯探案集 》上、下集,《 隋唐演义 》上、下集,《 封神榜 》等图书。

为了不给父母增加太大的负担,能够读到更多的课外书籍。我利用放学后的时间到山里地埂上去拔柴胡,去捡一种叫气泡菌的野生菌,还去烧大黄蜂的蜂窝。大黄蜂会蜇人,很厉害的,蜇到头部头会肿得很大,四五天才能消肿,无药可治。第一天疼痛难忍,第二三天奇痒难耐,第四五天逐渐消肿。据说三只就能蜇死一头牛。我爱冒险,也曾多次受伤。这些都是中药材,晒干了可以卖到药材店去,一公斤几毛钱。卖药材过程中,我知道药店还大量收购桃核和杏仁。家乡是水果产区,每年水果成熟时,果园的道路上人们吃水果扔下的桃核、杏核随处可见,我就提个篮子顺路去捡,一天能捡两三公斤,攒够一定数量时,利用上学的机会顺便带到药店去卖了,每星期都能卖点钱。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