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诸葛亮“会处理民族关系”(1)

毛泽东品评四大名著 作者:李子迟


1924年1月,毛泽东作联,擅长古为今用,旧瓶装新酒。他在挽陈子博的联中,借用了杜甫《蜀相》诗的尾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孙宝义:《毛泽东的读书生涯》,知识出版社,1993年版,第310页。)

唐朝诗人杜甫的《蜀相》,是唐肃宗乾元三年(760),作者定居成都时游武侯祠所作。全诗为:“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是杜甫悼念诸葛亮的诗作。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先生,三国蜀汉丞相,琅琊阳都 (今山东沂南)人。曾在隆中(今湖北襄阳西)隐居,经刘备三顾茅庐,方才出山辅佐之。根据他的《隆中对》,在联孙攻曹、取得赤壁大捷后,又乘机占领荆、益,建立蜀汉政权。蜀汉建兴元年(223)封武乡侯,通称武侯。刘备死后,他主持军国大事。在平定南方后,他又对西南各族采取和好政策,促进了边缘地区的开发。而后他北伐。蜀汉建兴十二年(234)他病逝。遗作编有《诸葛亮集》。

诸葛亮的故事,在《三国演义》中开始于第三十六回《玄德用计袭樊城,元直走马荐诸葛》。

1928年3月,毛泽东在中村得到湘南起义失利的消息后,便立即率领部队,同湘南农军向井冈山转移。在离开中村之前,毛泽东向全体指战员讲话时说:上级让我当师长,但是,本人“军旅之事,未之学也”。可是,中国有句俗话: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三个臭皮匠,凑成诸葛亮。我们有这么多战士,这么多干部,大家都来当参谋长,大家都来当师长,只要群策群力,不愁打不好仗。(马玉卿、张万禄:《毛泽东成长的道路》,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189页。又见,朱永来:《寻淮洲将军传》,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版,第89页。)

“三个臭皮匠,凑成诸葛亮”,虽然每个人并不是很优秀,但几个人联合起来,力量就很大了。比如人多智慧多,有事情大家商量,就能想出好办法来。

毛泽东在井冈山时,经常在讲话中引用“三个臭皮匠,凑成诸葛亮”这句俗语。1928年3月,袁文才、王佐奉命下井冈山,接应湘南暴动的朱德、陈毅部队及湘南农军上山。临行时,王佐向毛泽东说:“毛委员,你就放心吧。你不在,还有党代表和我老庚(指袁文才)呢。你不是常说‘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吗?到哪里打仗都是一回事,没有了不起的事。”(黄仲芳、李春祥:《王佐将军传》,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版,第283页。)

据贺子珍回忆说:1929年前后,毛泽东爱用鱼水关系来形容红军同群众的关系。他说过,三国时候的刘备,把诸葛亮比作水,把自己比作鱼,用这个譬喻说明诸葛亮重要。我们共产党是把群众比作水的,只有把根子扎在群众中,我们才能打胜仗,立于不败之地。这个道理,红军上上下下都懂得。(王行娟:《贺子珍的路》,作家出版社,1985年版,第152页。)

“把诸葛亮比作水,把自己比作鱼”,见《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荆州城公子三求计,博望坡军师初用兵》:“玄德曰:‘吾得孔明,犹鱼之得水也。’”

红军长征出发后,留守中央苏区的粤赣军区司令员蔡会文,有次和战士讲刘备三顾茅庐故事。他说:“诸葛亮鞠躬尽瘁,非常出色地干了27年,他成了智慧和力量的象征。毛委员曾经说:‘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只要我们有诚心、有耐心,就能在湘粤赣边里培养千万个‘诸葛亮’。把他们动员起来,参加我们的斗争,那我们干出来的事业就一定比当年的诸葛亮不知要伟大多少倍。”(刘普庆:《蔡会文将军传》,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第234页。)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