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诸葛亮“会处理民族关系”(4)

毛泽东品评四大名著 作者:李子迟


“开诚心,布公道”,其典出《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后成为成语“开诚布公”,即以真心实意和公正无私相待,意思就是诚恳无私。

“集众思,广众益”,其典出《三国志·蜀书·董和传》,“亮后为丞相,教与群下曰:‘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后成为成语“集思广益”,集中群众智慧,增多有益的意见。

1953年,毛泽东强调,要在革命战争的实践中锻炼部队。他说,战场就是学校,司马懿打仗是练兵,孔明七擒孟获也是练兵。(《红日照千秋》,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953年2月16日,毛泽东赴南方巡视,来到郑州。在听了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王化云的汇报后,他满意地点了点头。他特别欣赏脚踏实地并善于调查研究的同志,也经常告诫干部们:世界上从来没有什么“先知先觉”,没有什么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诸葛亮。(林一山、杨马林:《功盖大禹》,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85页。)

1953年8月,贵州匪患已基本肃清,惟有程莲珍这名布依族女匪首仍然逍遥法外。当时的公安机关在通缉令中这样写道:“该匪首狡诈多变,行动敏捷,枪法甚精,捉捕时务必提高警惕。”但匪首再狡诈,也逃不脱人民的法网恢恢。通缉令发出后不久,剿匪部队终于将她缉拿归案了。当时,贵州军区党委把程的情况上报到了西南军区。这时正值李达参谋长启程赴朝鲜访问,他指示将此案暂时搁一下,留待归国后处理。

8月中旬,李达由朝鲜回国。在京期间,他受到毛泽东的接见。交谈中,李达汇报了西南地区的剿匪工作,当谈到程莲珍一案的处理意见时,李达向毛泽东汇报说:“这个女匪首,下面要求杀。”但毛泽东明确指示:“不能杀。”并半庄半谐地指出:“好不容易出了一个女匪首,又是少数民族,杀了岂不可惜?”“主席的意思是……”“人家诸葛亮擒孟获,就敢七擒七纵,我们擒了个程莲珍,为什么就不敢来个八擒八纵?连两擒两纵也不行?总之,不能一擒就杀。”(刘光荣等:《毛泽东的人际艺术》,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第164~165页。)

1956年,毛泽东读《资治通鉴》:“初,越隽太守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深加器异……及出军祁山,亮不用旧将魏延、吴懿等为先锋,而以谡督诸军在前,与张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措烦扰,舍水上山,不下据城。张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乃拔西县千余家还汉中。收谡下狱,杀之。”(卷七十一,《魏纪》三)批语:“初战亮宜自临阵。”

同期,毛泽东读《资治通鉴》:“(太和五年)六月,亮以粮尽退军,司马懿遣张郃追之。进至木门,与亮战,蜀人乘高布伏,弓弩乱发,飞矢中郃右膝而卒。”(卷七十二,《魏纪》四)批语:“自街亭败后,每出,亮必在军。”(《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292页。)

1956年,毛泽东在列车上,一边吃饭,一边听他喜爱的京剧。据王爱梅回忆说:“我清楚地记得,当时毛泽东听的是张学津唱的《借东风》那个唱段,他听得很入神。或许是他的情绪感染了我,我也听得很有兴趣。听完唱片,我对诸葛亮的足智多谋非常赞叹,也非常喜欢张学津的唱腔,对他说:‘张学津唱得真好。’毛泽东说:‘京剧是有韵调的,这是什么板眼你知道吗?’我摇摇头说:‘不知道。’他扳着自己的手指说:‘这是二黄导板回龙。’又扳着第二个指头说:‘还有二黄原板和二黄散板。’我点点头说:‘主席,其实您比诸葛亮高。’他好像才从《借东风》的思绪中回到了现实,慢慢地‘哦’了一声,问我:‘怎么个高法?我怎么比诸葛亮强啦?’我说:‘您总结出的游击战争的十六字方针: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不都比诸葛亮高嘛!我们中国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不都是您指挥的吗?’毛泽东摆摆手对我说:‘得,得,这次聊天你胜啦!’我听后得意洋洋的。他看我这得意忘形的样,用手指着我说:‘小鬼,下次聊天我还考你京剧。’”(《中华儿女》杂志,1995年第2期,第5页。)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