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生活、艺术要兼顾——花灯(1)

和古人一起玩游戏 作者:张立辉


风雅艺术篇·

美之追求颇费周章

燃着花灯的岁月

花灯,又叫做彩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每年的正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元宵佳节。花灯在这天便大显身手,将整个街面都点缀得鲜艳夺目。

传说花灯起源于汉武帝时期。当时人们崇敬天神中最尊贵的太一神,于是每年正月十五,汉武帝都在皇宫内设坛祭祀。在祭祀的当晚,要求点灯照明直到天亮。这就是元宵节点灯的开始。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中国土生的道教神仙术与佛教的燃灯礼佛结合起来,于是每年的正月十五灯火更加旺盛,并且逐渐形成一种习俗。

其实,花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人们当时用动植物油脂和矿物作为燃料来照明。到周朝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单独的灯。估计当时独灯受欢迎的程度远远大于爱迪生发明白炽灯。战国时代,灯具制造业蓬勃发展,估计是与大家文化程度高了,需要看书有重大关系。

汉代,灯制造业更加发达。《西京杂记》记载:“汉高祖入咸阳宫,秦有青玉五枝灯,高七尺五寸,下作蟠螭,口衔灯,燃则鳞甲皆动,焕炳若列星盈盈。”

花灯虽起源于汉代,却兴盛于唐代,最终在宋代在民间普及。隋炀帝在位时,元宵节期间的赏灯活动开始变得热闹非凡,逐渐发展成为元宵节期间的重要内容。唐代的时候,社会稳定,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于是对精神生活的要求增加。当时,花灯便大放异彩,成为人们最喜爱的消遣物。

元宵节放灯发展成为盛大的灯市。当时有“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银,燃五万盏灯,簇之如花树”。各地花灯活动尤如火如荼,街头上花灯高挂,观灯的人潮此起彼伏。人群中有上层的王宫贵族,还有下层的贩夫走卒。元宵灯节在唐代的史籍称为“灯会”、“元宵灯会”。唐朝以后花灯便成为了元宵节的重要标志。

在宋代,虽然国力渐不如前,但是花灯文化却得到了统治者的大力支持,使宋朝成为花灯发展都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一时期花灯走进千家万户,样式也变化万千,出现了“漂河灯”、“牛儿灯”、“孔明灯”等新样式,还出现了像“狮灯场市”等灯节。民间花灯活动中形成了一种“敬灶神”点红灯的习俗。

明清时期,花灯活动仍然十分盛行,无论在花灯样式和活动规模上都有所发展。当时的坊间也出现灯市,贩卖各种式样花灯。当时台湾各地就有元宵制灯、赏灯的记载,花灯的样式繁多,有龙灯、狮灯、戏球灯灯。在闽南语中,“灯”与“丁”同音,所以认为提灯、闹灯象征着人丁兴旺。

花灯历代趣事

花灯在汉代兴起之后,到汉明帝时又有了新发展。传说,汉明帝是个提倡佛法的皇帝。当时,被现代人称为西天取经第一人的蔡愔从印度求佛归来,告诉汉明帝:在印度摩喝陀国,每年的正月十五是最好的参佛日,众多的僧人都会聚集起来瞻仰“舍利”。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于是就要求正月十五晚在皇宫和寺院内“燃灯礼佛”。从此之后,元宵节放灯便成了习惯,后来又传到民间并形成习俗。

在唐代,花灯活动盛况空前。唐朝的帝王们不仅仅是元宵灯节、灯会的组织者和发起人,还是一些“与民同乐”的参与者。他们经常微服出去逛街赏灯,也允许皇亲和臣子们去。当时还规定了法定假日,所以在元宵节前后三天内机关单位都停止办公,甚至连夜间值班的“禁卫军”也可以放下工作,去赏灯游玩。

唐代的皇帝们在元宵之夜一般都要“御楼观灯”,目的是要庆贺天下太平。当时的宫廷、寺庙、官邸、豪宅内都不惜重资“盛造灯笼烧灯”,在大街小巷内也都悬挂着花灯。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唐代的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热闹。中唐以后,更发展为全民总动员的狂欢节。开元盛世时期,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据说当时有五万盏灯,而且花灯样式繁多。唐玄宗还让人建起了一座巨型的灯楼,占地面积多达20间房屋,高度达到了150尺,壮观之极。

南宋时的花灯活动依然盛大。《武林旧事》中记载,南宋的首都临安,最初只有一些茶馆在元宵节期间售卖花灯,但是没过几年,这个地方就成了灯市,而且这个灯市在元宵节前好几天就开始了。当时的京尹很重视灯市的发展,经常到灯市上视察。为了推动灯市的发展,他决定根据各个商家经销的花灯数量给予一定补贴,而且在正月十五这天,他亲自到灯市上给花灯小贩们发发“红包”,这就叫做“买市场”。

宋代的时候,为了保障百姓们赏灯时的安全,地方官员做足了安保工作。在灯会期间,一些热闹的地段都设有路灯,还有一些士兵在路边维持秩序。这些士兵有时候还会押着几个闹事的罪犯示众,在他们身上写明身犯何罪,例如抢夺妇女的首饰或趁着人多耍流氓。

南宋的皇帝与唐代的皇帝一样对灯会大力支持。当时有一种叫做鳌山的东西,其实就是在灯市中央盖起的一个挂满花灯的高台。每逢正月十五晚上,南宋皇帝都要乘着小娇,带着嫔妃们和宫内的侍从前往当时的宣德门去观赏鳌山的花灯。这时候,京尹要好好伺候着。他会挑选一些卫生的食品商贩和技艺优秀的艺人等候在宣德门外,以备皇帝和嫔妃们的需要。卖给皇帝和嫔妃的东西,自然要价就狠多了,所有有些商贩能一夜暴富。

综上所述,宋代的灯会似乎带有浓重的政府色彩,而明代的灯会就不是这样了。每年的元宵节前,各地商贩和技工都会云集到京城,并将各自的花灯拿到当时的东安门外沿着北大街叫卖。每到灯市开始,靠近灯市的商铺和住房的价格就会翻上好几倍,因此花灯的价格也就跟着上涨,甚至一盏镶嵌珍玩珠宝的灯要卖上千两银子。明代元夕灯节期间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在京城内,有一个技术高超的制灯工匠。他将糯汁烧成琉璃瓶,然后用它制作花灯。这种花灯中可以盛水养鱼。游鱼摆动与烛光透亮相互映衬,十分漂亮。有一个名叫王古直的人,斥巨资购买了一盏拿回家中,整天爱不释手得玩赏。有一天,他不小心将琉璃瓶摔到了地上。看着被摔碎的花灯,他不由得悲叹:“吾平生家计在此,今荡尽矣!”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明代的花灯做工精巧,价值也不菲。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