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自导自演傀儡戏——皮影(1)

和古人一起玩游戏 作者:张立辉


 

说起源话历史

传说在两千多年前,西汉的皇帝汉武帝曾十分喜爱妃子李夫人,但不幸的是,李夫人早逝。汉武帝从此整日郁郁寡欢、神情恍惚,甚至一度不理朝政。当时的大臣们为这件事伤透了脑筋,但也无可奈何。当时有一个方士叫李少翁。一天,他出门时遇到了一个拿着布娃娃的小孩。小孩玩弄着布娃娃,而布娃娃的影子便在墙上活动了起来。李少翁受到启发,于是赶紧回家,用棉帛剪除了一个李夫人的影像,并用木杆和线进行牵引。天黑,李少翁便请皇帝看他做的这个小玩具。汉武帝看到帷幕上李夫人的影子,立刻龙颜大悦,从此爱不释手。李少翁制作出来的就是“皮影”。

皮影其实有很多的叫法,例如“影子戏”,“灯影戏”、“土影戏”,还有一些地方叫它“皮猴戏”、“纸影戏”。它是融合了多种艺术元素的一种表演形式,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动影画,因此甚至有人认为皮影戏是现代影视艺术的老祖宗。

皮影历史悠久,一般认为起源于我国的西汉时期,但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了迹象。相传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子夏在孝义(山西省内)讲学时,为了吸引更多人的听众,曾经在天黑之后使用“影乐”的形式讲学。“影乐”应该就是影戏的前身,也可以被看做最早的皮影戏。

在唐代,佛教人士经常利用活动的纸人作宣扬佛事的解说图像,叫做“纸影演故事”。这可能也与影戏相关。进入宋代之后,皮影戏开始兴盛。在一些当时的文学作品中,描写了当时皮影戏的流行盛况。如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影戏丁仪瘦吉等,弄乔影戏……不以风雨寒暑,渚棚看人,日日如是。”赶上佳节,“每一坊巷口,无乐棚去处,多设小影戏棚子。” 

元代之后,皮影戏曾一度繁荣。当时蒙古的军营中也玩皮影戏,作为一种娱乐消遣。后来随着蒙古军事远征及海陆交往,皮影被带到了波斯(伊朗)、阿拉伯、土耳其等国。再后来,皮影又传入了东南亚各国。进入明代,各个地方的出现了大量的皮影班社,仅北京城就有四五十家。

皮影从18世纪中叶开始传入欧洲的英、法、德、意等国。这种源于中国的艺术形式迷倒了众多的国外戏迷,他们亲切叫它“中国影灯”。据史书记载,法国传教士于1767年将皮影戏引进法国,并在巴黎、马赛进行表演,引起了观众的极大兴趣。后来,法国人将皮影戏改造,形成了“法兰西灯影”。

从满清入关到清末这段时期内,皮影戏得到空前的发展。这一时期,无论是皮影制作工艺和演员的演技,还是流行地域的广度,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当时众多的官邸豪门或者乡绅大户,都把请名师制作皮影、保存精致的影箱、收养皮影班社作为有面子的事。在民间,皮影戏班多如牛毛,甚至在一个乡镇中可能有二三十个影班。逢年过节、喜庆丰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寿,都免不了要请皮影班参与表演。

但是清代后期,一些地方官府担心皮影戏的夜场容易引起聚众闹事,禁止表演皮影戏,甚至抓捕皮影艺人。新中国成立之后,全国各地窘迫的皮影戏班、艺人又开始重新活跃。现在,皮影戏又面临失传的危险。

惊人的制作工艺

有些人只知道皮影看着好看,却不知道这看似简单的小玩意背后凝聚着皮影艺人多少汗水和心血。单就表演来说,表演者要同时控制五根竹棍牵引皮影中的人或物,这对手指灵活度的要求是相当高的。不仅如此,表演的人嘴上还要进行说、念、唱,脚下还要控制锣鼓。如此说来,这皮影戏还真是“一担挑”的艺术。

其实,在表演中对皮影艺人的要求还在其次,皮影的制作才是“一担挑”的关键。因为皮影的制作是十分复杂的,从选皮到制成完整的皮影,这过程中凝聚着一代又一代古人的智慧和心血。

皮影传统的制作工序基本上可以分为八个步骤,也就是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这八个步骤,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出了状况,都可能影响到最终皮影的质量。

首先是选皮。皮影的选皮有特别的讲究,一般选用六岁左右的秦川黄牛皮。皮选好之后就要制皮了,主要的方法就是“净皮”,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把皮弄干净。先把牛皮放在干净的凉水里面泡,具体泡多久要根据温度、牛皮质地和水的情况确定,一般就两三天吧。接下来,拿出刀具去毛去肉,慢慢把皮刮薄。需要注意的是,刮一次就要泡一次,直到把皮子泡亮刮薄。最后一次刮皮十分关键,要把皮子刮得薄厚均匀,千万不能刮破了。最后将皮子放置在架子上阴干就可以了。

牛皮制好之后,要先把牛皮分开,然后用湿布、油脂和特殊的推板将牛皮再加工,直到它足够平展,失去弹性。然后就可以进行画稿了。画稿其实就是在纸片上做草稿,或者直接利用前人留下来的图稿。将这些设计好的图稿描绘到牛皮上的过程就是“过稿”。过稿之后就要进行雕刻了,一般要在比较硬的枣木或梨木板上进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