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婚,顾名思义就是实验婚姻。
原来的试婚是有所指的,它指的是某些民族中存在的一种婚俗。这种婚俗的特征就是男女在正式结婚前可在一起生活一段时间,以求彼此相互熟悉、相互适应。在此期间,有些地方是允许自由发生性关系,有些则不允许。比如,在北美印第安人、阿富汗的某些部落、芬兰的某些地区,他们的试婚风俗则是未婚夫妻和衣同床,不得性交。但像新西兰的毛利人、菲律宾内鲁润岛上的伊罗人,他们在进行试婚时则允许有性交关系。在咱们中国,唐朝时敦煌文献中就已经有了试婚的侧面记载。当然了,以传统儒家思想来看待试婚这种方式,它无疑是一异类,绝对是要被谴责的。
当下人们说试婚,再没有人会想到它是特定民族的一种婚俗。人们只把它当作男女双方在正式步入婚姻殿堂前的一次实验,一种非正式的婚姻状态。
也有很多人把试婚与同居混为一谈,可这两者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
同居作为一种亚婚姻状态,可能始终徘徊在围城之外。同为亚婚姻状态的试婚则是一只脚在围城内,一只脚在围城外。同居者并没有婚姻承诺,而试婚者的目标则是婚姻,在试婚期间,两人会像真的夫妻一样履行彼此的责任和义务。可以这么理解,同居不过是两个个体住在了一起,试婚则是准夫妻住在了一起。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同居中的女方多数是抱着试婚的心态跟男友同居,而男方则把婚姻跟同居区分得十分清楚。
同居和试婚两者的区别还远不止上面所提及的。
曾在某婚恋网站看到他们做过的调查结果:同居伴侣之间发生矛盾以及暴力的比例高于试婚伴侣,甚至都高于婚姻伴侣。由于试婚者是抱着最终走向婚姻的目标住在一起,他们从一开始就在营造家庭氛围,试图从中找到以后的生活模式。他们抱着负责任的态度,两人之间会像夫妻一样约束彼此,也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真心真意为对方着想,这样一来暴力等问题相对而言就会较少。为了检验婚姻的可行性,让未来的婚姻更加美满,试婚者更贴近"一对",而不是"两个"。
而同居者则不然,他们虽然是同在一张床,可看重的都是自己的个人利益,而且关系较为自由,实际上是两个独立的个体。同居者很难从同居生活里吸取生活经验,一般来说,同居时间越久就越依赖于这种感觉。与他们不同,在试婚者眼里试婚就是迈向婚姻的重要一步。处于这个阶段的两个人应该注重交流,努力习惯和融入对方的生活,最终达到以更加稳定的状态走进婚姻的目的。
如此看来,试婚与同居比较起来,确是多了些许稳定和扎实,而能让很多年轻人乐此不疲也足见其有一定道理。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试婚颠覆了传统婚姻模式,给围城内外来了次大革命。试婚者一脚在围城里,一脚在围城外,俨然一个半婚者。这种亚婚姻状态很容易转变为传统婚姻状态,只要试婚双方通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后认为可以一起生活,那么亚婚姻状态很快就会结束。
另外,对于很多试婚者来说,他们最担心的是离婚;对于同居者来说,他们担心的是结婚。婚姻一旦破裂是件非常麻烦的事情,先不说当事人心理上的痛苦,就说财产分割和孩子抚养就要争上些日子。试婚者为了避免今后发生此类情况便提前进入婚姻模拟状态,看看两人到底有没有在一起生活的默契。
如果说爱情可以靠幻想和激情来维持,那么婚姻绝对是件实打实需要人努力的事情。很多热恋男女对未来的婚姻生活十分向往,但他们并不肯定自己适合那种生活,试婚能够让他们多了解婚姻,让他们了解婚姻中的各种压力,从而形成一个明确的态度。
尽管试婚有着这样那样的好处,但其依旧有着不可避免的缺点。
因为双方都是抱着尝试的态度投入这段关系,既然是尝试,那结果就有成功和失败两种。对于试婚者而言,他们在正式进行试婚之前就已经考虑到如果尝试失败的后果,也就是说,他们潜意识里有着失败的打算。当然,虽然这些人都事先给自己打了失败的预防针,但他们总归是有着好的期望。
不过,人只要给自己留了后路,就很容易退缩,试婚者也是这样。在真正的婚姻里,很少有人抱着成则聚、不成则散的态度,大多人都有自己未尽的责任。而试婚者因有了退路,就很容易会在感觉不好时选择退出。试婚失败的结果往往会使有些试婚者很难再相信婚姻,他们极可能从向往婚姻变成恐惧婚姻,离围城越来越远。
21世纪初,在南方某地曾经发生过一起震惊当地的毁容案件。被毁的女性姓李,是当地科研单位的骨干,毁她容貌的是一名王姓男子,跟李某同在一个科研单位工作。李某和王某还有一层关系,那就是试婚"夫妻"。两人都是标准的知识分子,对于婚姻的要求也颇高。当他们相恋之后都有结婚的打算,但是他们认为婚姻不应该成为事业的障碍,于是选择了试婚,希望能在试婚的过程中找到事业家庭的完美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