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情萌藏经楼(4)

左手拈花:傅小石的才情人生 作者:徐良文


4、

1953年夏天,朝鲜半岛的战争进入了最后决战阶段,美国鬼子被迫坐在板门店与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进行停战谈判。

南京的大街小巷洋溢着胜利的热情,南京二中校门口,一群中学生正在大街上张贴“打败美帝野心狼”的标语。突然,听到有人喊:“小石,小石,快来看,你的录取通知书,你被中央美术学院录取了。”

“是吗?!”一个瘦高个模样的中学生从正在张贴标语的学生群中跑了出来,这个学生正是在二中读高中的傅小石。

傅小石被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录取的消息像长了翅膀迅速传遍全校,同学和老师都赶来向他祝贺。

要知道,整个江苏省只有三名幸运儿。

傅小石考上中央美院是众望所归,并不仅仅因为他是傅抱石的儿子。

在绘画方面,傅小石确实有着超人的天赋,班级、学校黑板报上的装饰图案大部分出自他的手。别人的书包里装着课本书籍,他的书包里除了课本还有画夹,不管在什么地方,只要一有空闲,他总要拿出画夹来画上几笔。那时,他特喜欢看书,尤其是小说和艺术类的书刊。一度,他被福尔摩斯探案的故事吸引了,成了福尔摩斯迷,不仅整天把福尔摩斯的故事挂在嘴边,而且画了许多张福尔摩斯探案的故事画。他把故事中的人物画的惟妙惟肖,课余时间同学们争着欣赏。抗美援朝中,全国兴起了“捐献飞机大炮”的热潮,河南豫剧演员常香玉一个人捐了一架飞机,傅小石把常香玉当成偶像,也要捐献飞机大炮。课余时间,他时常领着一帮同学上街搞宣传,为一些企业和单位画广告宣传画,其收入全部上交“捐献飞机大炮”。

1951年6月20日,青年团南京市工作委员会宣传部编印的《青年宫》小册子第一期出版,上面就刊登了傅小石画的揭露美国和平谎言的四幅漫画。

除了绘画,他的另一个特长就是写作文。当时二中的语文教师邵文煦办了个叫“箨篇”的板报,凡是画了三个星的作文就选登在上面。小石的作文常常是榜上有名,并且好几次作为范文在班级上朗读。

傅小石在同学中很有人缘,因为他的豪爽与大方。父亲是名画家,收入比一般人高出一大截,儿子的口袋里总比一般同学要多几个钱。小石是个美国电影迷。一有余钱,就会邀上几个同窗好友,去看一场美国片。《西点》、《蓝皮书》之类,他不知看了多少遍。还有,他的上衣口袋上别着一支最时髦的派克钢笔,走起路来,习惯性地挺着瘦长的身子,嘴里常常哼着流行的美国电影插曲。因此,当他在校园里或电影院里出出进进的时候,总会给人留下很特别的印象。

不过,小石并不是全才。数理化这三门功课就让他头疼,差不多每次考试都有一门不及格。班主任老师关切的提醒他:小石,你可不要偏科呀!

他的不善自理,不修边幅的习惯在全校也是出了名的。冬天,他身穿黑皮夹克,头上却戴顶“瓜皮”小帽,帽顶上还缀着个小黑钮扣,旁人看着好笑,他却全然不觉,旁若无人地招摇过市。

天凉了,他爱感冒,经常流鼻涕,母亲罗时慧就给他备了十几块手绢。那时,中学生住校,他用完一块往床下一扔,积了十多条,才想起洗一次;有时没手绢了,干脆就用袖子抹鼻涕。夏天就更随便了。穿布鞋常常不提鞋跟,像拖鞋一样趿拉着。听到过道里吧嗒吧嗒的拖鞋响,同学们就知道,是小石来了。

现在,这一切都将成为过去,他将与中学生活彻底告别,进入北京高等学府深造,朝着成为父亲那样的一位大画家的目标迈出不可或缺的一步。可是,令人想不到的是,傅小石在报考中央美术学院时,并没有报考父亲所擅长的国画专业,而是报考的版画专业。为什么呢?后来,小石自己解释,选择版画为自己的主攻方向,一方面,是受到鲁迅的影响,鲁迅是学生时期小石心目中的偶像,另一方面则与中学时期受到西方文化艺术的影响分不开。

1953年秋天,21岁的傅小石怀揣着人生的梦想坐上了去北京的列车。

父亲傅抱石放下手头的工作,特地和母亲罗时慧去车站送他,父亲包了一辆黄包车,一直把小石送到下关码头,然后坐轮渡到了浦口车站,目送着儿子上了车。在列车即将开动的一霎那,一滴泪水从母亲的眼角溢出。“小石,到北京给我们来信!”

“知道了,妈妈,回去吧,再见--”傅小石从车窗里探出头来向父母挥着手。

“呜--”火车鸣叫着,呼哧呼哧喘着粗气驶离了车站。

傅小石做梦也不会想到,7年后,等他重新回到这座城市时,头上会戴着一顶右派分子的帽子。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