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儒家崛起为先秦第一学派的条件

先秦诸子精神 作者:孙开泰


1.从王官与儒说起

儒的原始含义是指周代学校里的教师。《周礼?天官》记载:“儒以道得民”。东汉郑玄在注释这句话时说:“儒,诸侯保氏有六艺以教民者。”就是说儒是以六艺来从事教育贵族子弟的教师。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和《诗》、《书》、《易》、《礼》、《乐》、《春秋》。前面六项是初级的教学内容,后面的六项是高级的教学内容。儒其实也就是王官,或者说史官。而儒又有“君子儒”与“小人儒”之分。前者精通六艺,而且道德高尚,能治理国家。后者指替人办丧事、相礼为生的人,即吹鼓手、司仪之类。这种儒则没有高尚的道德,只满足于饱暖而已。

王官与儒,都是些古代的知识分子,在夏、商、西周各代,知识分子集中在史官,或者叫王官。《周礼?地官》说:“古者学在官府”。《文史通义?史释》说:三代(夏、商、周)鼎盛之时,天下的知识学问都集中在官府里,要学知识都要以官吏为老师。如果要学习法律方面的知识,就要到司徒那儿去学。因此,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有学习机会的,只有王公贵族的子弟,才能有资格进入当时的学校里去读书。“学在官府”的局面,一直维持到西周末年。由于戎狄的入侵,迫使周平王东迁洛邑,在此过程中,王官流入一些诸侯国或失散于民间。

2.孔子大办私学

由“学在官府”到王官下到民间,在这个过程中,私人讲学的兴起,又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孔子就是在私人讲学中最有贡献者。孔子倡导私人讲学之风,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为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开了先河。孔子在教学实践中提倡“有教无类”,即教育的对象不分贵贱等级,这就大大扩大了教育的范围。据说,孔子所教的学生有三千,其中精通礼、乐、射、御、书、数和《诗》、《书》、《礼》、《乐》、《易》、《春秋》“六艺”的就有七十二人,可谓桃李满天下。他一生从事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终于在教育事业上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孔子的弟子分散在各诸侯国,成为各个方面的有用人才。孔子创建儒家学派,正是依靠他的这些弟子作为骨干而形成的。正是由于孔子的大办私学,才使得儒,由一种职业升华为一个学派成为可能。这也是儒家学派崛起的一个重要条件。

3.儒家创建于鲁国的历史背景

儒家学派为什么会诞生于鲁国呢?这还得从鲁国的特殊地位说起。鲁国是周公的封地,周成王对周公的恩德十分感谢,他使鲁国在诸侯国中独占极为特殊的地位,让鲁公分享只有天子才能享有的祭祀天和祖庙的特权。因此鲁国有“天子礼乐”,而且还有附庸小国和太祝、太卜、宗人、太史等官职,也有服用的器物、典籍简册,卿、大夫、士等百官和宗庙祭祀用的彝器。这就使得鲁国文化比其他诸侯国都更繁荣。随着周平王的东迁,文化典籍大量散失,鲁国在文化上的优势就显得格外突出,从而有《左传?闵公元年》记载:“周礼尽在鲁矣”这样的感叹。正因为如此,鲁国便具备了产生儒家的良好条件。而孔子正是在这样得天独厚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思想文化巨人。加之鲁国朝野文化素质普遍较好,所以孔子大办私学,向他学习的人相当的多。孔子的声望也越来越高,影响越来越大。在孔子创建儒家学派以后,鲁国就成为儒家的大本营。因此《庄子?天下》记载,“邹鲁之士缙绅先生”,即是说的鲁国儒者,这些人都是懂得《诗》、《书》、《礼》、《乐》等“六经”的。同时庄子还说:“鲁多儒士”。即是说的鲁国的儒者数量相当的多。又说鲁“举国而儒服”。这虽然有点夸大其辞,但也确实反映了鲁国儒家势力之大。

4.儒家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的影响

从孔子创建儒家以后,它在思想文化领域里就居于独领风骚的地位。因为老子虽然比孔子早,但是他著的《老子》一书,流传并不广,在当时的影响不大。而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角度看,最先与儒家争鸣的是墨家,而墨家的创始人墨翟则是从儒家分化出来的。当然儒墨之争的发展,加上稍后杨朱学派的兴起,杨墨两家都把矛头指向儒家。因此,孟子不得不起来反对杨墨两家。由于儒家在杨墨两家的攻击之下有不支之势,因此才有孔子的弟子子夏开始从儒家中分化出来,转向法家,而由子夏的弟子李悝创建了法家,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继孟子之后的荀子,因为长期居于战国中期齐国的稷下学宫,他吸收了诸家之长,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而他的弟子韩非和李斯则成为法家的重要人物。由此看来,先秦时期的儒家对百家争鸣的影响也是十分可观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