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近东觉得,苏宁最大的挑战是保持创新的精神。无论是接下来进一步的投入还是对于面临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创新,需要十几年前苏宁创业时代所说的"执着拼搏、永不言败"精神。
在不断拉长的战线中,苏宁的创造依然层出不穷。不断上升的租金压力正迫使家电连锁转变扩张模式,购置门店甚至自建门店将成为业内趋势。张近东加大力度投资房地产,采取"商业+地产"的模式将现金流集中起来充分利用,以控制门店扩张过快所带来的风险。2009年4月,苏宁电器投资12亿买地的无锡苏宁广场在繁华的无锡市区正式奠基,苏宁的"自建店"模式正式诞生。
在目光长远的张近东眼中,苏宁的未来有更宏大的布局。苏宁不能通过同行的发展或者某一个市场情况来判断未来,而应该从整个市场、甚至是整个世界来判断。与国外的百年企业相比,苏宁还是个初长成的少年,无论从企业规模、管理、还是未来发展来看都还处在建立基础的阶段,与国际同行的差距很大,需要有更多的艰苦努力来弥补这种差距。
资本性格决定企业走向
张近东多年的从业经历就是和中国的家电行业打交道,他笑称中国的家电行业有三个制约因素:一是制造技术,二是企业体制,三是企业老板太有个性。事实也是,中国的家电企业无论从事产销,基本都在市场的刀光剑影中磨练出来,这个圈子里有着太多性格鲜明、不好对付的厉害人物,倪润峰、张瑞敏、黄光裕、董明珠等等等,能在如此的江湖中扬名立万,必然非等闲之辈。
与诸多作风强硬、难以接近的老总不同,张近东更像是个文人,虽然说活平实,但文字功底和记忆力很强,会把文件里面的错别字一个个挑出来,苏宁企业之歌的歌词也是他一字一句改出来的。他的儒雅和注重与人沟通更是深得人心,有媒体甚至称其为"现代商圣"。事实上,他兼具北方人的豪爽与南方人的缜密,一方面温情而心细,另一方面却又豪爽和刚烈。简而言之,胆大心细,脾气大,但分事理;重情意,但更重规矩。
温情的一面是,张近东愿意与人共享机会和分享财富,待人接物礼数周全而且真诚义气,在宴会上会连续应付几十位客户的排队敬酒,正是这种性格使他结交了各行各业的众多朋友,也直接造就了今日的苏宁。
历经由小到大的成长,苏宁已从张近东个人的事业,变成一项社会的事业。他表示:"这期间,我有幸结识了数以千计的中外家电领域知名的企业界人士,大家从互惠互利的商业伙伴,成为志趣相投的莫逆之交。让我倍加珍惜的是,苏宁在和这些知名的中外厂商交往中,学习和借鉴了诸多经营管理企业的经验,积累苏宁进一步做大做强的知识财富。"
忙于发展之余,张近东一直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并身体力行。近几年来,苏宁几乎参与了国内所有重大危机事件的救助,举办了众多公益活动。北京奥运会开幕前几个月,苏宁还组织了几十名懂得手语的员工,在北京和全国的重点门店为残疾人消费者提供专业服务。
2008年5月12日下午2时许,汶川大地震来临,大半个中国的人们都感受到了强烈的震动。在苏宁南京总部,刚刚被疏散的员工都回到办公室,张近东和公司高管碰了一下头,马上决定给灾区捐款500万元。第二天下午,500万就已经打到慈善总会的账户。
地震发生后,苏宁总部立即成立抗震救灾小组,当天就派出代表飞赴灾区深入了解灾情,指导当地机构的抗灾工作。行政管理中心总监王晓兵当晚赶赴成都,5月13日去了都江堰、德阳、绵阳,第一时间向集团反映了灾区信息。
在了解到灾情非常严重后,张近东觉得捐500万远远不够,但是作为上市公司,要捐巨额款项需要经过很多程序,他决定捐出自己的个人财富。5月18日晚20:00,由国家七部委联合主办、中央电视台承办的抗震救灾大型募捐晚会在央视举行,此次晚会是建国以来文化界最大的一次募捐活动,取得了强烈的反响,社会各界纷纷慷慨解囊。张近东委派代表在晚会现场捐赠5000万元现金,支持抗震救灾和灾区重建工作。
除了这两次捐赠外,苏宁还组织"1+1阳光行"公益活动,积极以各种形式参与到抗震救灾中去。成都、广州等地的苏宁组织了爱心车队向灾区往返多次运送救灾物资,各地苏宁也纷纷自发组织捐款捐物、义务献血、爱心义卖等活动。地震以后苏宁对灾区很多家电出现进行修补,免费检测。另外,苏宁和供应商一起努力平抑市场物价,把产品价格恢复到正常价位,并且根据消费者需求作出调整,保证灾区的市场供应。在国家首个全国哀悼日全国默哀的时刻,全国近700家门店十万名员工同时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起立默哀,向5.12汶川地震中的遇难者表达沉痛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