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罗马尼亚因为在经济上过分依赖德奥集团,而不得不保持与德奥的同盟关系。而对德、奥匈两国而言,它们看上的是罗马尼亚的石油、铝等重要的战略物资,看上的是罗马尼亚可以提供的兵员。各有所需,自然也就走到了一块。不过,罗马尼亚对奥匈帝国是有心结,自己与它还有领土争端呢。针对这一点,协约国有的放矢地加大了对罗马尼亚的外交攻势,以“在其认为方便时有权合并奥匈帝国境内的有罗马尼亚居民的地区”、“保证不让保加利亚侵占南多布罗加地区”、“可收复特兰西瓦尼亚”这些承诺为诱饵,引其上钩。
就在罗马尼亚分析形势、权衡利弊时,战争局势朝着有利于协约国的方向发展。于是,罗马尼亚毫不迟疑地投向了协约国一方。1916年8月,罗马尼亚向奥匈帝国宣战。看见罗马尼亚如此识相,协约国大方答应会在战后“给”罗马尼亚报酬——奥匈帝国的属地特兰西瓦尼亚、布科维纳的大部地区和巴纳特。
最后说说希腊。
希腊因其在巴尔干的重要战略地位,一直就是两大军事集团眼中的香饽饽。希腊一度向塞尔维亚示好,后来又秉持“反德亲英”的方针,还有过与同盟国关系暧昧的岁月。对希腊来说,做出抉择不是件容易的事。毕竟,希腊国王与德皇、沙皇、英王都有亲戚关系。直到1917年6月,协约国将希腊国王罢黜,尔后由新上台的傀儡国王向同盟国宣战,希腊这才算站在了协约国的一边。
当欧洲大大小小的国家,随着战争形势的日渐明朗而做出选择后,一直“中立”的美国,也故意卷入战争的旋涡。
早在同盟国与协约国干起来的时候,美国总统威尔逊便当即宣布:美国中立。美国历来如此,绝不轻易介入战争,但却从不会放过任何发财的机会,尤其是发战争财。战争开始后,美国的军火商大赚特赚交战双方的钱。一战全程下来的几年时间,美国的经济增长惊人。与其实力大增相一致的是,美国欲取世界霸权的野心也在极度膨胀。
本来,美国奉行“中立”是服从于美国的整体利益。而当美国的整体利益有所改变,美国的“中立”也就因时改变了。1917年,一战已经接近尾声。那时,交战双方都已精疲力竭。那时,美国意识到,自己坐收渔利的时刻到了。
为了给自己找一个完美的宣战借口,美国人开始通过舆论造势。美国揪着德国实行“无限制潜艇战”的辫子,将焦点对准在“维护海上自由”上。美国摆出一副被德国逼上梁山的悲情状,遂于1917年4月6日向德国宣战,12月7日向奥匈帝国宣战。美国中立立场的改变,带来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原来的一些宣布“中立”的国家,也纷纷加入到协约国的队伍中。如此一来,整个战争形势朝着利于协约国的方向发展。
战争的旋涡越转越快,最终鹿死谁手也渐渐清晰。而此时,战争中的外交斗争毫不逊色于军事斗争,同样精彩绝伦。
从1916年下半年开始,德国为了摆脱战争困境,开始以“和平”之名和俄国单独媾和。此时的俄国,怀着“联德反英”的鬼胎,半推半就。与此同时,英国国内也出现了与德国“议和”的声音。而法国,主张和奥匈帝国谈判、亲德的声音也络绎不绝。就在两大军事集团吵嚷着要“和平”的时候,各国形势风云变幻。
1917年11月,俄国取得了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随着苏维埃社会主义政府的成立,俄国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同时,苏维埃政府建议所有参战国政府立即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民主和约。应苏维埃政府的建议,德国、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和土耳其一同举行了和谈会议。和谈会议开得是跌宕起伏,但实际并无多大成效。况且,在谈判的过程中,德国和奥匈帝国国内发生了大规模的群众运动,情势甚为不妙。
事实上,在这个阶段,欧洲的战争机器已濒临崩溃。尤其是在德、奥匈、保、土四国的军事集团这边,军事形势一日不如一如。最终,战争引发了德国和奥匈帝国内部的一系列革命。1918年9月,奥匈帝国实在支撑不下去了,遂建议所有参战国政府媾和。与此同时,保加利亚退出了战争。10月,德国也向美国政府发出照会求和。而这个时候,土耳其已经被协约国彻底干趴下,再无还手之力。
到此,欧洲诸国的“群殴惨剧”终于可以落下帷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