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节(2)

与我们青春有关的记忆:中国偶像志 作者:吴晓赟


没有承载着道德教育作用,而是他们远离了大众的视野失去了身上的光泽。正因为他们过于普通,本身所具有的道德意识才得不到周围人的赞同。因此,很多回归平凡的劳模不如雷锋式的英雄人物影响力大。

这种认知让劳模陷入了一种矛盾。当国家将一批人树为劳模时,这些人就同时兼备了三种视角。在国家眼中,他们来自民间,为国家做出了突出贡献;在他们自己心中,只是个能干的一般人;在其他人眼中,他们异于常人,甚至高不可攀。

这些成为典型的人身份有些尴尬。他们大概在一个月前还是跟周围同事一样的劳动者,由于做出了些过人的表现而被发掘。而这个时候,他们的领导正在寻找一个具有激励作用的道德典范。于是,他们被当作典范。有了权力的支持,他们就具有了权威性,处处散发政治意味。他们要向官方制定的模型靠拢,变成敢与天地斗的英雄人物。

然而,当他们选择回归平凡的时候却发现自己被吊在了半空。曾经在媒体上叱咤风云怎么还会被当作普通人看待,可自己又选择了远离雷锋式的英雄形象。于是,这些人变得不伦不类,做不了英雄,也做不回普通人。

这种尴尬的身份又导致了人们对劳模追求的一种误区。成为劳模可以享受物质奖励、精神奖励以及不可多得的提拔机会,这些利益十分诱人。于是,劳模这种荣誉逐渐被人们当作了追求利益的工具。有些人为了成为劳模而在领导面前作秀,因此他们身上所具有的道德影响力迅速下降。久而久之,劳模的诞生不知道是出于职业精神还是为了获得利益。

本来这种劳模制度应该有个干净的环境,也可以很好的起到激励作用,这点在50、60年代表现的十分明显。可是随着时代的前进,劳模制度逐渐被一些人恶意的破坏了。人们通常都会这样想,我只要做到政府所规定的道德行为,便可以成为劳模,随之而来的就是身份、地位和钱财。这些利欲熏心的想法让劳模变了味道,不再是过去单纯干净的道德载体。

劳模从中国最困难的时期走来,他们无私的奉献精神让人震撼。可惜的是,如今的劳模已经逐渐丧失了过去那种纯净的思维方式。他们带着尴尬身份,生活在道德和利益的夹缝中,不知道何去何从。不过,令人高兴的是,政府正逐渐发现如今劳模制度中的弊端,也在提高进入劳模行列的门槛。用不了多久,还是能看到一批专心而单纯的劳动模范。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