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的春节晚会对老百姓的影响实在是太非同凡响了,这才是明星们挤得头破血流也要上春节晚会的原因。
春节晚会对人们的影响不仅仅是年三十那一晚,而是辐射全年的,春节晚会往往是当年流行音乐的起源。
人们还记得自从1984年春节晚会上,张明敏唱完一曲《我的中国心》后,这一年间全中国就几乎人人都会哼唱这首歌;而1985年春节晚会上董文华的一曲《十五的月亮》唱完,不仅“十五的月亮”照遍大江南北,董文华也一炮走红;而1987年费翔的《冬天里的一把火》就更不需多说,这“一把火”轰轰烈烈地在中国的大地上烧了个够,以至于后来大兴安岭失火,还有人怪罪到费翔的头上,说就是因为他的歌曲一语成谶,大兴安岭才被烧的。这当然是无稽之谈,然而费翔的影响力之大可见一斑。
那几年在晚会上一举成名的晚会歌手不胜枚举。事到如今,那些仅凭春节晚会上一歌成名的歌手,除了少数之外,绝大多数人都淹没在人们的记忆之中。
晚会歌手是寄生于春节晚会的歌手。他们只能出现在春晚、元宵、中秋这样的主题晚会,以及其他的一些不同名目的晚会上。他们就和晚会上那些彩灯一样,不过是装点门面的工具。在那些气派、浮华的晚会上,晚会歌手们看似荣耀无比,被鲜花、掌声层层包围,他们不用辛苦的录唱片,也不用开个唱、写新歌。然而长期依赖于晚会,这些歌手真的变成了“彩灯”,他们没有自己的光彩,他们的光彩依赖于春晚的“电力”,一旦春晚舞台的帷幕落下,他们也将随之光彩不再。
晚会歌手和其他歌手的不同就在于,晚会歌手依赖的是晚会,一般的歌手依靠的则是人气。对于一般的歌手来说,歌迷的拥戴和维护才是将他们推上浪尖风头的力量。套用鲁迅先生的话,这世上是无所谓歌星的,崇拜的人多了,也就自然变成了歌星。歌手们的人气体现在他们的专辑热销、演唱会爆满、一举一动无不备受关注。这点也颇符合市场规律,对于歌手来说,所有的演唱会也好、晚会也好,都只是一个平台而已,歌手的生命力仅仅在于歌迷的热爱程度。
从这方面来说,晚会歌手这一现象显然不符合市场规律。他们的人气不强,完全借助于晚会的力量,一次再一次强迫着人们的耳朵。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娱乐市场越来越活跃,中国人从没有节目看变成了不知道看哪个台好。春节晚会等晚会在人们心目中的权威性也日益下降。与那些创意新奇的新生娱乐节目相比,春节晚会的节目越来越显得老土陈旧。人们起初还习惯性地等着在年三十的晚上看春节晚会,可是春晚节目已无法像以前那样激起人们的赞誉,相反惹来观众们的一片不满之声。
来源于网络上的报道说,曾经伴随中国人度过20多年的除夕、曾经让许多演员一夜走红的春节晚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质疑。人们认为晚会的总体质量在下降,来来去去就是那么几张老面孔,缺乏创新性,而晚会节目越来越流于轻浮,缺乏对现实生活的体验。春节晚会早已经变成了一块鸡肋,随时都有被全中国人扔掉的可能。
其实单单让晚会担当这些责任未免不公平。人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了,审美水准自然也随之提高,别说是晚会,在中国任何一台娱乐节目都很难独领风骚几十年。
晚会点石成金、造就明星的金手指魔力早已大不如前,寄生于晚会的晚会歌手于是也陷入了尴尬的境地。他们在不经意间被历史的洪流卷上浪尖,当这股洪流退去之际,他们被搁置在沙滩之上,进退两难。
在改革开放初期,晚会歌手借助于晚会的东风,大红大紫。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来临,晚会失去吸引力,晚会歌手便失去了立足之地,他们再也无法利用在晚会上的反复露面让观众记得他们的面孔,从而保证歌坛上的一席之地。继续另辟溪路向前发展么?他们的背后没有经纪人、没有音乐公司,也错过了适合包装的好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