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开发商还是不开发商?
土地是开发商的命根子,土地储备的多少,决定了开发商未来开发楼盘的多少,决定了企业是否能持续发展。所谓房地产,实际上主要赚的是土地的钱。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土地越是储备长,升值就越大。没地企业无论企业品牌做得多好,管理如何到位,土地没有一定量的储备,全都是四大皆空。所以大开发商利用其手头的资金优势,大量无期限地储备土地,以时间换取空间。
在中国,许多领域与行业是国家垄断的,如石油、电信、电力、油气、自来水、铁路运输、航空业等等。但唯独一个奇怪现象,是我们的开发商可以做政府的代甲方,在国内许多地区帮政府做一级市场的土地开发。特别是在造镇型的大型住宅区与新型经济开发区,所谓的城市综合体,让一些财大气粗的开发商垄断了一级土地开发权,名义上做市政道路建设等三通一平的工作,在前期给地方政府垫资融资,然后是以廉价的地价换取了其中优越的区位土地。其危害是,部分开发商操纵了政府职能的一级土地市场,也毒害了与其达成交易的部分政府官员,双方渔翁得利。
很多大型房企不是靠着市场的积累获得资本,而是靠具有国资背景容易筹钱,获得了垄断地位,并采取疯狂推高土地价格的办法,将民企逐步驱出市场。近年来房价的不断高企,一部分因素来自于地王的示范效应。
在当今的市场上,开发商即时拿地往往是无法盈利的,都在企盼土地的未来升值来获取回报。时间换取空间,在房地产市场上,一家开发商有时拿地后迅速开工、迅速开盘销售,还比不上慢悠悠开发来得划算,既省力又利润高。所以就会产生惜售捂盘的现象,因为卖得快还不如卖得慢来得赚钱。
在上海内环线边上有个楼盘,2007年3月开盘,到了6月份就已经售罄,期间只花了三个月的时间,每平方米均价13000元。当时客户还说该楼盘紧挨高架,车流量多,声音吵,但还是以低总价取胜,再加上离地铁站走路只要8分钟,交通便利,周边社区成熟,所以该楼盘三个月迅速销售完毕。开发商当时所制定的价格,在区域市场上还是价格的引领者了。到了2008年,一路之隔的邻家楼盘开盘了,同样紧挨着高架,但售价要每平方米卖25000元,来访的客户还络绎不绝。尽管是所谓的全装修小户型公寓,开发商多投入成本最多是每平方米2000元而已。两个楼盘在同一年拿地,但在不同的时间开盘,前后相差仅仅一年时间,单位售价却相差了一万多元。这就是楼盘卖得慢与卖得快之间的博弈。
2010年春节前后,上海曝出中粮地产旗下中粮海景公寓“捂房”13年,进而获取25倍暴利的消息。一个多月后又爆出上海香港新世界花园二期的“丰盛皇朝”从1993年被香港郑裕彤家族旗下的新世界发展获得项目土地使用权至今,被郑氏直属及关联企业“捂”了近17年。项目几近竣工,但迟迟不销售,该项目的销售报价在最近9年时间已涨了11倍。香港新世界花园二期的真正开始动工时间是在2007年。经过三年多的施工,香港新世界花园二期已有三四栋高层完成了外立面的工程。按照上海市的有关规定,当高层住宅项目完成三分之二或者结构封顶时,即可申请预售许可证。但截至2010年2月底,香港新世界花园二期尚未领取过预售许可证。按照对“捂盘”的定义,指的是那些已经获得预售许可证的楼盘有房不卖的行为。而没有申请预售许可证的楼盘,不属“捂盘”范畴。按照这一定义标准,香港新世界花园二期,不算捂盘,只能被业内人士认为是“囤房”。这是外资开发商充分掌握房地产政策而获取高额利润的一种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