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一个是向北,因为当时山东纵队也突围出去了,在北边蒙山那一带,但是这个方向有什么问题呢,国民党部队在那个防区,那个时候是皖南事变以后,国民党和咱们关系比较紧张,而且当时国民党那支部队和山东纵队也交过火,突围到那儿容易受到日军和国民党军的夹击。
再有一个就是向西,向西就进入蒙山,这个方向有铁路线和封锁线,这个方向就是突过去,敌人的力量也很强,也是人家进攻的重点。
第四条意见就是分散突围。这样提了这四条,唯独大家都不提向南,因为南面是临沂,是敌人的后方,而且听说当时驻中国的派遣军队司令田俊六就在临沂。
我父亲的意见恰恰是向南,向南到临沂,敌人的大本营,是敌人的后方,也是敌人最考虑不到的我们要去的方向,也是大家都忌讳的方向,而且在南边两个部队之间有个结合部,也是最好的一个突破口。那个地方兵力也不足,因为是两支部队,所以中间有个通道,最后这两千多人利用晚上悄无声息地没有打一枪一弹,没有牺牲一个人穿过了封锁线。
当时随部队一起走的有一个德国进步记者,也是德国共产党员,叫希伯,他出去以后,高兴得像个孩子一样跳,他说这在我的经历中简直是从来没有过的,我一定要把它写出来,最后他写了一篇文章在一一五师师部的小报上登出来了,题目就叫《无声的战斗》。
“林”和“罗”从来不是在一起的,应该分开
一个有锋芒不露的秉性,一个有知人善任的眼睛。经毛泽东建议,罗荣桓出任红四军政治委员,军长林彪。在以后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罗荣桓和林彪有过两次长期共事,毛泽东的良苦用心显而易见。
记者:您父亲一生中和林彪有过三次重要的合作,因此还一度有“林罗”的提法,事实上林彪是个很不好相处的人,您父亲为什么能在相当长的时期跟林彪关系处理得比较稳妥呢?
罗东进:林彪这个人他很有特性,他打仗作战这方面还是很有一套的,但他个性比较强,很难和人家团结共事。他们曾经三次在一起共事,就是红军时期在红四军这一段,后来到一一五师,抗战开始以后在一起,后来林彪负伤离开了一一五师,以后到东北(解放战场)他们又在一起。
至于“林罗”的说法,过去讲“林罗”是因为他们比较长的时间在一起共事。林彪就曾经说过,他说:“什么‘林罗’?‘林’和‘罗’从来不是在一起的,应该分开。”
我父亲这个人不愿意和人家争功。因为他对林彪总的特点也掌握住了,林彪经常坐在作战地图前一坐就是一整天,就考虑他的作战方案,别的事情都不管。所以我父亲把林彪不愿意管的一些事情,政治工作啦,动员工作啦,活动工作啦,以至到后来到了东北还有军事工业这些事情都抓起来。这样的话他们在共事当中就配合得比较默契。
而且对林彪一些非原则性的毛病,他也可以容忍,他的心胸比较宽。他从来不争功,也不诿过,有了问题主动去检讨。他在当红四军政委的时候,曾经有一次因为抓了俘虏被国民党军队又抢回去了,当时有个书记处的代表在部队里,了解到这个情况以后就指责这个事情,父亲就主动作了检讨,这个代表当场就免了我父亲书记的职务,当时林彪就不吭声,以后这书记就让林彪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