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典名著《菜根谭》中,洪应明谈到这样的人:家境虽贫寒,地却总是打扫得干干净
净;姑娘虽穷苦,头发却总是梳洗得整齐清洁。洪应明赞道:那情形虽说不上富贵艳丽,但气度是那么文雅大方——你说,这“贫家”和“贫女”的修养如何?洪应明又说,他想不通的是,为什么士君子(有学养有身份的读书人)一旦遭遇穷困失意,就自暴自弃,不讲文雅的气度(也就是修养)了呢?
一个男人有没有修养,不在于他有没有金钱做后盾,也不在于他有没有强壮的体魄,而是在于他的品德或曰“德行”。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这里的“诗书”不但是学问,更是良好道德品行。培根说:“单是为了名副其实,人也需要有极大的美德才华,就像宝石一样,宝石如果不需要用衬箔来陪衬的话,也就必须本身具有极大的价值。”他又说:“有些老年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美人的迟暮也是美的。’而有的年轻人尽管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有修养的男人,无论他们处于什么境地,都会热爱生活,欣赏生活,保持着洁身自好的良好习惯。
美国前总统林肯的一位朋友,一次向林肯推荐一个人作阁员,林肯却没有用他。朋友问原因,林肯回答:“我不喜欢他那副长相。”朋友不理解,说:“这是不是太严厉了?他不能为自己天生的面孔负责呀!”林肯说:“不,一个人到一定年龄就该对自己的脸孔负责。”林肯的意思是说,人的脸孔固然是天生的,但表情、神态却反映着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外在形象粗俗的人,怎能让人相信他的修养呢?“精于一艺或是完成某种事业之士,他们的容貌自然具有凡庸之士所没有的某种气质与风格。”而要具有这种气质、风度或品位,就要注意在加强道德修养和文化学习的同时,从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小事做起,严格要求自己,保持仪态大方,服装整洁,说话文明,趣味高尚。
德国作家施瓦布说:“一个人的品格,犹如一朵花的芳香。”男人也要细心地呵护和培养自己高雅的修养,让它散发出愉快的芬芳。而这绝不是穿金戴银,啜几口上好咖啡,或开一辆大奔,出入几趟五星级酒店就能变得“修养”十足的。莫把粗俗当个性,莫拿无知当时尚,莫拿虚无当理想,莫拿人生当儿戏。做一个高雅修养的男人,而不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