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节(2)

中华风俗历:活在岁时记里的传统中国 作者:陈果夫


见到数只老鼠,衔尾啮足,共同抬起一鼠,被抬的老鼠,仰卧蜷曲。此人以为老鼠果然嫁女,去往鼠婿家中,于是突然叱骂,结果群鼠惊散,蜷曲的老鼠也十分惊恐,跌在原地发抖。正在这时,忽然有个东西从留在原地的老鼠怀中堕落,接着破碎,此人走近察看,发现是鸡蛋一枚,这才领悟到原来是老鼠合谋偷蛋。嫁女或者娶妇的说法,也许就是本于这则传说。然而,早睡不点灯,用意则在于增加睡眠时间,补偿数日以来的辛劳,劳逸结合,才能身体康健。另外,设果饵引诱老鼠,布置捕鼠器具,禁止开箱启柜等做法,目的在于使老鼠毫无顾忌,倾巢而出,以便一网打尽。

[食面]

本日吃面。谚语有:“上灯圆子落灯面。”

十八日

黎明,塞闭鼠穴,大举捕鼠。

[绝鼠患]

鼠是疾病传染媒介,且常毁损器具、食物、衣服,扰人清梦。我国在汉代以前,人们尚未习惯养猫,因而鼠患严重。《诗经·豳风·七月》:“穷室熏鼠。”《诗经·东山》:“洒扫穹室。”穹室,也就是鼠穴。此外,《韩非子·外储说右上》有这样的记载,齐桓公问管仲,治国最担心什么问题?管仲用社鼠作为比喻,回答道:“夫社木而涂之,鼠因自托也。熏之则焚木,灌之则涂陁”。这些都是古人苦于鼠患的证据。汉代之后,人们发现猫能捕鼠,于是驯为家畜,鼠患才开始有所减轻。但却依然时有发生,清朝乾隆年间,云南腾越忽然发生鼠疫。光绪二十年,也就是公元1894年,广东坦洲遭遇鼠患,并很快传布到汕头、厦门、福州等地,死亡无数。此后不久,1910年以及1918年,鼠疫又两次为祸东北,死亡者数以万计。之后几十年内,鼠疫仍然不时出没于全国各地,令人不寒而栗,尤其是西南川黔各地,每当夜晚,老鼠结对成群,公然出入,最为猖獗,几乎每家都有,给人们带来的物质和精神损失难以估量。本日全家动员捕鼠。早上起来,或者放猫捕鼠,或者用陷阱诱惑,又或者找到鼠穴,予以封闭,永绝鼠患。

[寻事做]

灯节过后,新年气象渐渐平息,人们就要开始恢复劳作。古时有俗语称:“过了正月半,大家寻事干。”也有谚语说:“家家撕挂乐,人人寻下落。”意思是,新年到本日便告结束,此后,农在田,士在学,工商在商号,都要开始埋头苦干,重理旧业,又或者另谋高就,所以叫做“寻事做。”

惊蛰

清晨村童到田间咒雀,击打铜器,沿着田埂而行,唱咒雀歌。

把石灰、灶灰、蜃炭遍撒在墙角偏僻处。

用香油煎糕,或者用韭菜做荤素饼,煎炸饼豆以驱除百虫。

把黄豆用盐水浸泡,二十四小时后,将水滤去晒干,放在锅中炒熟,全家人吃炒豆,称之为“吃蝎子毒”。

西府海棠、玉兰、绯桃、绣球、杏花、宝相花、种田红、木桃、李花、月季花、剪春萝等上市。

【惊蛰】

雨水后十五天,斗指甲为惊蛰。此时太阳运行到黄经345度,春雷鸣动,蛰虫都被惊醒,从地穴中爬出,故而得名。

【咒雀】

惊蛰咒雀,目的是在这一天咒过鸟雀,到了谷物成熟时,鸟雀就不敢来啄食谷物了。虽然属于无稽之谈,但也是农家爱惜米谷的表现。对于儿童,更含有教育作用,可使他们随时注意爱惜粮食。云南宣威,惊蛰时儿童咒雀,一定要把自己家所有的田埂走遍,才可以回家。有咒雀词道:“金嘴雀,银嘴雀,我今朝,来咒过,吃着我的谷子烂嘴壳。”

【撒石灰】

泸溪一带将石灰撒在础石旁,据说不生虫蚁。广东大浦家家都将黄豆或麦子反复舂炒,以驱除虫蚁。湖北省天门一带,儿童敲打钲鼓木梆,歌唱游行,称为“赶蛤蟆”。 湖北恩施则用石灰撒地,画成弓箭形状,称之为“射虫”。江苏雎宁这一天炒栗子,称为“爆虫”。常熟地区在白纸条上,用红笔写“二月二,诸虫蚂蚁直入地”字样,贴在桌脚床脚,以驱虫蚁。镇江等地用守岁剩下的蜡烛照虫,松江则有烧蛇王香的做法。其用意都在积极或消极的驱除害虫,与卫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