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节(7)

中华风俗历:活在岁时记里的传统中国 作者:陈果夫


间流行的七夕节,始于战国时期。宋朝初期,北方民间也有将七月六日作为七夕节的。《容斋三笔》记载:“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诒:七夕嘉庆,善于令甲,今之习俗,多用六日,非旧制也,宜复用七日。”

七夕之夜,相传是牛郎织女相聚的日子。汉初已有此说。《淮南子·天文训》载:“七夕乌鹊填河成桥,渡织女。”东汉应邵的《风俗通》也称:“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到了晋代,这个简单的故事开始演变得比较详尽。《荆楚岁时记》道:“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纴。天帝怒,责令归河东,惟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会。”这一牛郎织女天上相会的佳话,广泛流传于民间,又因是爱情故事,表达思恋爱慕,悱恻动人,于是种种附会之说,因此而生。如《尔雅·翼涉》就有诸如此类的记述:“秋七日,鹊首无毛皆秃,相传是日,河鼓与织女,会于汉东,役乌鹊为梁以渡,故毛皆脱去”。牛郎织女的传说流传甚广,即使司马迁、范晔这样的史学家,也不免被流俗迷惑,以至于称织女为天帝的外孙女,或者“天之真女”。(见《史记·天官书》及《晋书·天文志》)。在唐代,七夕这天官民一律休息,《新唐书·百官志》里就记载:“织染署,例于七月七日祭杼”。 可见当时人们重视这一节日的程度。

牛郎织女,都是星的名字,本源于牛女两个星宿。牵牛星在银河一侧,和织女星相对。牵牛星和它附近两颗小星三星并列,俗称“扁担星”,又叫“天鼓”,因发音的关系,又转名“黄姑”。织女星,《焦林大斗记》载:“天河之东,有星微微,在昏之下,谓之织女。”《史记·正义》中道:“织女三星,在河北,天纪东,天女也,主果瓜丝帛珍宝。”还有《戴德夏小正》说:“是月织女东向。”这些都是在描述星宿中牛宿、女宿附近的星象。当然也有认为牵牛织女是神的。《春秋运斗枢》中载:“牵牛神名略。”《石氏星经》中写道:“牵牛名天关”,《佐助期》中道:“织女神名收阴”。

中国人对于天道的观念,信仰极深,常认为天道是含有意识作用的主宰,在自然科学、人文思想还未发达之前,人们熙熙攘攘,耳闻目睹的一切事情都不过在俯仰之间。只有茫无边际的苍天,似乎一直对着他们时而感到欣慰,时而流露愤怒。而风雪变化,岁月更迭,春花秋月,山高水长,种种宇宙奇观,往往引发人的疑惧心理,又由疑惧进而生发神秘的哲学,这种状况,在任何一个民族来说,都是如此。

七夕之夜,银河浩渺,群星璀璨。凝眸遥望,星星晶莹可爱,不由人心神驰骋,感慨愈深。于是由效法自然的幻想产生上述的优美神话。故此在耕织业相当发达的周朝(公元前五世纪至公元前十二世纪),民歌中就已经有了关于牛郎织女的歌咏,如《诗经·小雅·大东》中就有这样的诗句:“惟南有箕,不可以簸扬;惟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虽有牵牛,不以服箱,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而《古诗十九首》中,也有“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等句。加上后世宫廷贵族的提倡,诗人的歌咏,流俗的附会,文字的传播,经久浸淫,于是七夕成为了牛郎织女的专属之日,成为整个中华民族一年中生活的美好片段。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