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节:黄潜善的落井下石(1)

中国历史中的诬告往事:无中生有 作者:何木风


黄潜善的落井下石

宋朝历史上,有一位知识分子以布衣身份而名垂史册。这个人的名字叫陈东,镇江丹阳(今江苏丹阳县)人。这个人在朝廷眼中是个激进分子,靖康元年正月,金军围攻北宋都城汴京,一个月后,陈东率领大学诸生集在宫门外请愿,要求起用主战派人物李纲。这群在今天被称为大学生的知识分子的请愿最终被宋钦宗接受,李纲被起用,对金兵展开全线反攻。金人撤走后,宋钦宗又把李纲罢免。北宋灭亡后,赵构在建康建立南宋。李纲被任命宰相,但仅两个半月后,他的主战主张因不能被赵构所接受而再被罢免。陈东为此连上三书认为李纲不可罢。

在这份上书中,陈东认为:"使国家中兴的君主,一定有辅佐他成就中兴事业的大臣,就像龙在天上出现,必然有云去追随,虎在地上出动,必然有风去助威那样。这样,君主才能够扭转过去的混乱不利局面,筹划挽救国家危难的计策,重新恢复过去的一统江山,以此成就国家兴旺的大功业。"

那么,这个大臣应该具备这些素质:"不是退缩、谨慎怕事的人,一定是忠心恳恳、奉行正义、胸怀大志,刚强、明智、坚决、勇敢,足以承担国家大事,而全国人民也都愿意让他担任辅佐大臣的人,而李纲就是这样的人。"

陈东所言句句属实,李纲在与外族的关系上始终主张战争,而赵构与之前的宋钦宗却都是主和。李纲是个有教养有能力的传统知识分子,并且在军事上也颇有才能。然而这一切最优秀的素质都不能使他得到皇帝的认可,因为他的主张与皇帝们的主张是背道而驰的。李纲所以被赵构罢免,据陈东的说法是这样的:"只是因为推荐保举张所、傅亮前往河北主持部署边防事务。而张所、傅亮逗留不进兵,朝廷大臣中有人坚决请求陛下罢免这两个人,而李纲却极力争辩说这两个人不能罢免,让陛下很为恼怒,所以坚决请求辞职。"

李纲的被罢免原因并非是本书所讨论的内容,暂且将陈东的话当成是事实。陈东在说完这些话后,居然一转,说到了另外两人:"全国人都了解黄潜善、汪伯彦两个人,他们自己说在艰难时节曾经对陛下有恩,都把自己看成是宰相,很不喜欢陛下任用李纲为宰相。全国人民也都知道陛下在艰难困苦中得到了这两人的帮助,所以任用他们当宰相以报答他们的恩情。如果认为黄潜善、汪伯彦真的可以担当天下重任,陛下今天已经任用黄潜善为右相了,假如再任用汪伯彦为左相,都是可以让全国人民庆贺的事。陛下自己认为这两人与李纲相比,哪个更贤能呢?哪个更可以担负天下重任呢?而他们两人自己估计的结果又是怎样呢?陛下一定不愿意欺骗全国人民,而他们两人也不敢自己欺骗自己??黄潜善、汪伯彦,陛下如果认为他们可以委以重任,那就立即重用他们成就国家中兴的大业;如果认为自己在艰难之中曾经得到他们的帮助,而他们两人只是对陛下个人有私恩罢了!我个人认为当时他们不过是劝陛下不要继续进兵,以此作为保证陛下人身安全的计策。这正是陛下的罪人,而不是对陛下有恩的人。即使说有恩,陛下也只应给予他们高爵厚禄,让他们过着安闲舒适的生活,完完全全地享受富贵就可以了。难道可以将宰相大臣的职位用来报答私人的恩情吗?全国的舆论,都说李纲的宰相之职一旦被罢免,陛下一定会让黄潜善当左相,让汪伯彦为右相,而这两个人,只不过是劝陛下迁都金陵偏安东南罢了,一定不会有什么长远大计的。"

陈东所提到的黄潜善祖籍邵武。聪敏好学,十八岁时成为进士,为左司郎。钦宗即位后将其升为门下中书侍郎,令他出任与金交界之河间府镇抚使,又兼高阳关路安抚使。可以说,黄潜善是个能力很强的官员,在赵构于建康称帝后,他始终忠心不二地支持赵构。陈东在上书中也没有把黄潜善视为大奸大恶之徒。但当黄潜善得知陈东有这样的一份上书后,心上就不是很舒服。陈东有言,黄潜善自北宋欲亡将亡之时就始终站在赵构这一面,千里迢迢跟随赵构来到南方,他所期望的无非是宰相一职,李纲被辞退后,他升为宰相,在他看来是顺理成章之事,也是他几年来在赵构身前马后功劳的见证。可陈东却认为他没有这个能力做宰相,黄潜善的心思之愁苦可想而知。

但他却拿陈东没有办法,两宋时期,朝廷对知识分子的重视程度很高,太祖皇帝立下誓碑,不可杀上书人。黄潜善纵然大权在手,也不能把令来行。因为陈东的上书内容并没有抨击时政与皇帝,是相对温和的。那么,想要让陈东闭嘴,就必须找到陈东诽谤朝廷的罪名。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