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8节:韦敬扔出的石头(1)

中国历史中的诬告往事:无中生有 作者:何木风


韦敬扔出的石头

韦敬是明宪宗时代的一个宦官,明朝历史上宦官多如过江之鲫,韦敬实在算不得什么,他能在历史上留下腐臭不堪的恶名,是因为他对一位朝臣落井下石的行径。

这位朝臣叫余子俊,字士英,四川人,景泰二年进士,"授户部主事,进员外郎。在部十年,以廉干称。出为西安知府"。余子俊是个优秀的官员,不但干练非常,而且与百姓关系相处融洽,在西安知府任上,他得到了西安百姓的爱戴,百姓对他赞不绝口。

或许是为官有道,也或许是精明能干,余子俊这个实干家升迁的速度相当快。从西安知府直接升为陕西右布政使,左布政使,后又调浙江任布政使,半年后,改任右副都御史、延绥巡抚,也就是由一省的行政长官改任为一方总督。

延绥是被很多官员所唾弃的,作为明帝国北部边境的城市,延绥经济凋敝,同时还时常受到已经退居荒漠的蒙古贵族势力的侵扰,所以很多官员都不想到那里去工作,而余子俊来到延绥后不但毫无怨言,反而欣喜若狂。余子俊早在西安知府任上时,对蒙古人经常越过黄河骚扰山陕乃至河北地区的行为就大为痛恨。当时他曾提出要修建一道长城来抵御蒙古人,在陕西右布政使任上时,他巡视过陕西边防,并沿途寻找建于隋朝的土筑长城,看到荡然无存的长城,他训斥边将,并要求边将"沿边筑墙建堡,为久远计"。但这一计划因朝廷诸多要员的反对而作罢。多年以后,他再次回到北方,从前的理想必要化为现实。余子俊上疏宪宗:"三边惟延庆地平,易利驰突,寇屡入犯,获边人为导,径入河套屯牧,自是寇顾居内,我反屯外,急宜于沿边筑墙置堡。"他主张"依山形,随地势,或铲削,或垒筑,或挑堑,绵引相接,以成边墙"。

这样一个规模宏大的工程,自然会使用大量的金钱,余子俊很担心宪宗不肯花钱,所以在上疏中明确进言,"役山西、陕西丁夫五万,量给口粮,依山铲凿,令壁立如城。八月兴工,九月终止,工役未毕,则待来年。"按余子俊的计算,只需花少量的钱,用两省五万壮丁两月时间就能完工。宪宗皇帝征求朝臣的意见,以兵部尚书白圭为首的一批人认为余子俊这样的工程计划实属劳民伤财,白圭自以为是地指出,这个办法固然好,但陕西民众困蔽,难以加重劳役,况且这一带外族兵民众多,而我方兵力不足,还哪里能调壮丁筑城。宪宗皇帝默许了白尚书的建议,于是,修筑长城一事就这样被搁置起来了。

白圭认为长城不可建是出于职业缺陷,而宪宗皇帝所以不同意,是因为他不想花钱。但不久之后,"寇入孤山堡,复犯榆林"。虽然这次自卫反击战以明军胜利而结束,但余子俊为宪宗皇帝呈上了一份财务报表,这次防御战所花费的费用林林总总地加在一起,竟然"约费行资八百二十五万"!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