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2.补土派名医,补的是什么(1)

人体的春夏秋冬 作者:史赞华


脾在人体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器官,《黄帝内经》中说,"脾为谏议之官,知周出焉。"谏议之官向君主提意见的,进行谏言的,它相当于人体内的一个预警机制,如果这个预警机制不灵敏了,那么人体的运行机制就如同少了一个参照。

金元四大家,是指中国古代金元时期的四大医学流派。

刘完素认为疾病多因火热而起,在治疗上多运用寒凉药物,固此称之为"寒凉派"。对于病因"火"起的相关内容,我将在体质"上火"一节分类讲解。

张从正认为治病应着重驱邪,"邪去而正安。"在治疗方面丰富和发展了汗、吐、下三法,世称"攻下派。"其实,中医的平衡治疗体系中有八种调节人体偏颇的方法,后面我会将中医"八法"与人体"四通"结合起来讲。

朱震亨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善用"滋阴降火"的治则,世称"养阴派"。提起朱丹溪,很多女性都有所耳闻,桃红四物汤甚至被广告成了美容滋补的佳品,借用《红楼梦》里的一句话:"药岂是浑吃的?"

李杲认为"人的胃气为本",在治疗上长于温补脾胃,因而称之为"补土派"。这里我们就讲讲这一派别的理论观点。

补土派,补的究竟是什么呢?我们前面说了,脾对应的是土,补土其实也就是补脾。

《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云:"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 如果一年一直是夏季的话,那么烈日炎炎,就要生亢,害也便随之而生。夏秋转承,炎热烦闷转为秋高气爽,亢得到了制约,也就不生害了。

土对于四季起到了一个承接转换的作用,亢害承制,其要在土。中医讲究生克制化,因此脾在人身上也显得十分重要。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谈到白术这味中药时,引用了张锐《鸡峰备急方》的一则案例:"察见牙齿日长,渐至难食,名曰髓溢病。用白术煎汤,漱服即愈。"

人的牙齿的确是一直都在生长的,只不过在基本定型后,生长缓慢细微,与此同时,每日进食的磨损,也使得牙齿保持在一定程度。但这则病例中的人却是牙齿每日的生长远远超出正常情况,以致吃东西都受到了影响。这种病,中医称之为"髓溢病"。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