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有客人越缠着妈妈
“妈妈,你帮我打开好吗?”淘淘拿来一个小盒子让妈妈帮忙。
淘淘本是个省事听话的孩子,妈妈在家做事情的时候,经常是一个人玩得好好的。但当客人来访时,淘淘就像变成了另一个小孩儿,叽叽歪歪地围在妈妈身前身后地转。“妈妈,你给我讲故事好吗?”妈妈只好东一句西一句地念起来。中间兼顾着与客人说上一两句话。
“妈妈!你看着我说话!”终于淘淘带着哭腔对着妈妈喊。
哄好淘淘后,孩子依偎在妈妈的怀里,使劲地搂紧妈妈的脖子,贴紧妈妈的脸。无论做什么,说什么,都撒娇地对妈妈说:“妈妈,你看着我说话!”原来,淘淘不仅要妈妈说话的时候看着他,还要求他说话的时候被妈妈关注着。
家长对策
妈妈经常这样评价自己的宝宝,你不忙他也没事,你越忙他事也越多,要妈妈这样,要妈妈那样,稍一怠慢就哭哭啼啼。是宝宝故意选妈妈忙的时候捣乱吗?原来,宝宝是善于察言观色的小精灵,当他发现自己不是妈妈关注的焦点时,感到被冷落,就会用小孩子式的思维——我缠住妈妈,让妈妈来爱我——解决问题。在大人看来却是孩子在有意制造麻烦。
对于有理解能力的小宝宝,家长要多花心思告诉他家长一会儿有事情去忙,很快会回来,特意强调离开只是去做事,并不是不爱宝宝。做事的过程中,也要想到宝宝,哪怕仅仅是过去看他一眼,宝宝也会得到爱的满足。对于有一定做事能力的宝宝,家长有事要忙碌前,记得派一份差事给他,并且要及时肯定宝宝做事情的结果,这样宝宝就不会有失落感了。当然也就不会突然变脸给你看了。
突然怯场
早教班的冯老师夸奖小合聪明,希望小合妈配合辅导小合在家里背儿歌。原来小合是早教班里唯一能完整背下儿歌的孩子,老师寄希望小合在早教班集体演出的时候,能给其他小朋友起到提词的作用。听得合妈心花怒放,对小合爸显摆:咱儿子太聪明了!随我!
“儿子!儿子!给妈再来一遍《新年到》!妈给你买好吃的!”合妈得空儿就让小合练习一遍。 “新年到,放鞭炮……”小合慢声细语地,用两只胖胖的食指堵住耳朵,小模样好可爱。一遍遍地欣赏着儿子的《新年到》,小合妈信心十足。
演出那天早晨,妈妈精心地给小合化妆。额头上别出心裁地画了一颗小红心,小合提议改成一个“王”字,他喜欢做大老虎。一切都很顺利,但是到真正演出的前几分钟,小合变得焦躁不安起来,无论如何也不肯去排队上台,他抱住妈妈的腿往妈妈身后躲。逼急时,眼泪汪汪地哭了起来。这时妈妈骄傲的心理全无,别的孩子再笨拙,最起码敢上台表演啊!气得妈妈用手指点儿子的脑门训他:“关键的时候居然掉了链子!”
家长对策
宝宝喜欢背儿歌,喜欢与儿歌相配的好玩的动作,但是由于老师与家长的过分关注,让孩子喜欢儿歌有了很强的目的性,简单的有趣的“玩”变成“任务”,无形中给孩子施加了压力。所以,宝宝真正上台表演时采取了对自己有利的保护方式——逃避。家长只认为宝宝是怯场,用鼓励、诱惑甚至逼迫让宝宝上场,如此处理不当反而让宝宝对上台表演形成更深的恐惧心理。
呵护宝宝的兴趣,其实就等于呵护了宝宝的才华,这样才会激发宝宝的潜能。如果有些事情宝宝不愿意做,家长要尊重宝宝的选择,不要先考虑到自己的面子。让孩子感到快乐才是最重要的事。不应逼迫宝宝上台表演,而是心态平和地与宝宝一起在台下做观众,欣赏成功的演出,也欣赏演出的“失败”,总之,用欣赏的态度去和宝宝交流小伙伴的表演,是一次很好的引导机会。
说话不算数
元宵节那天,小效的爸爸妈妈为了让孩子长见识,特意带他去看花灯。人山人海,一家人不由自主地被拥着往前走。可能是宝宝年龄小的原因,小效对看灯不感兴趣,倒是眼尖地看到旁边的玩具店。
小效是个懂事的孩子,并不像妈妈同事的孩子那样见啥要啥,不给买就发脾气。妈妈还是跟以前一样叮嘱儿子,去了玩具店只能看,不能买。小效使劲地点头同意。
玩具店里,小效看看这个,摸摸那个,很满足的样子。突然,他看到一辆银色与蓝色相间的闪闪发光的大型玩具车。“大热闹车!”小效眼睛发出光来,上去一把把“大热闹车”抱在怀里,再也不愿意松手。最后,爸爸妈妈将小效硬抱出玩具店。妈妈问小效为什么说话不算数。小效很伤心,泪流满面地对爸爸妈妈一遍遍地说:“我就是想要大热闹车!”
爸爸和妈妈偷偷地商量:“要不,我回去给他买吧!孩子太伤心了。”“那不成惯孩子了?再者店家抬高了价格。”妈妈见爸爸被儿子哭得六神无主,忙提醒到。爸爸听从了妈妈的意见。妈妈数落起小效说话不算数,再这样出尔反尔,不带他出来了。
家长对策
有的妈妈喜欢向过来人取育儿经,把别人的育子经验用来预防自己家孩子的毛病。宝宝的问题的确存在共性,那是因为家长共性的毛病制造了孩子的共性问题。小效没有一般孩子见玩具就要的毛病,小小的他已经有了一定的控制能力,见到玩具不是毫无选择地乱要,但见到钟情的玩具他会很快地给车起名字“大热闹车”,也会坚持自己的观点:我想要!因为妈妈受别的妈妈的影响,认为买孩子要的玩具就会宠出孩子的毛病。其实妈妈要检讨一下,要一个幼儿在自己喜欢的物品面前坚持答应过妈妈的承诺,是不是有些要求太高了?
在对待育儿经的问题上,家长要采用适合自己的宝宝情况适合的经验,不可全盘照搬。没必要担心别人家宝宝的毛病会发生在自己的宝宝身上。宝宝们的共性问题可以提前预防,灵活掌握。像小效的问题,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条件下,为什么不满足宝宝第一次挑选并命名的玩具呢?很有纪念意义。妈妈若想延时满足欲望,继续培养宝宝的控制能力也可以,但希望妈妈在第二天将玩具给孩子买回来,并给孩子一个合理的解释,比如妈妈当时身上的钱不够,或是宝宝当时执意要买,店家不肯优惠都可以,只要宝宝能理解。
爱心小提示:
俗语喜欢用娃娃的脸来形容阴晴不定的天气,的确如此。当小孩子的变脸让大人措手不及时,大人不要先考虑到自己的家长威信扫地,去制止与纠正宝宝的变脸,而是要将自己变小到孩子的心理年龄,设身处地地去体验孩子变脸情况下经历的心理过程与理由,那样就会发现宝贝的心灵在经历着什么样“沉重的打击”,有体验的家长才能恰当、妥善地处理宝宝的问题,对宝宝的心灵进行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