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盗墓与风水(6)

古墓贼影 作者:沧海满月


■ 不入祖坟有隐情

清西陵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15公里的梁各庄西永宁山下,距北京140公里,距保定约100公里。清西陵是清朝皇室的陵墓群之一,包括雍正的泰陵、嘉庆的昌陵、道光的慕陵和光绪的崇陵,3座后陵,以及若干座公主、妃子等园寝。陵区西依紫荆关,南临易水河,与狼牙山隔水相望。陵区的四周层峦叠嶂,松柏葱茏,景色清幽,十分雅致。

西陵的建筑保存完整,共有房舍1 000余间,石质建筑和石质雕刻一百多座,建筑面积503万平方米,占地100平方公里,陵区的围墙长达21公里。雍正帝及帝后的泰陵和泰东陵位居陵区的中部,西侧是嘉庆帝、后的昌陵和昌西陵,再西是道光帝、后的慕陵和慕东陵,泰陵的东侧是光绪帝、后的崇陵。在帝后陵的旁边还陪葬有妃子、王公和公主园寝共7座。整个清西陵埋葬帝后、嫔妃、王公、公主等共计76人。每年的清明、中元、冬至、岁暮和忌辰,清廷都会在东陵和西陵举行大规模的祭祖活动,称为“大祭”;每月的朔、望则举行小祭。祭祖活动耗费巨大,仅东陵的祭祖活动,每年就要耗费银两103万两。

西陵的建筑形式和布局与东陵大体相同,都是按照清代严格的官式标准建造的,等级森严。后陵小于帝陵,园寝又小于后陵。帝陵、后陵有红墙环绕,建筑都是用黄琉璃瓦覆顶;妃、公主园寝虽有红墙环绕,但都是以绿琉璃瓦盖顶;行宫、衙署则是灰色的砖墙,都用布瓦盖顶。各陵的主要建筑有碑楼、神厨库、朝房、隆恩门、配殿、隆恩殿、明楼等。

雍正皇帝的泰陵是西陵建筑年代最早、规模最大、体系最为完整的陵墓,雍正帝和一后一妃葬于此陵。陵入口处的标志是三座巨大的石牌坊,过了石牌坊是一条宽10米、长2.5公里的神道,神道将中轴线两侧的建筑贯通起来。进入大红门后,北侧是具服殿,殿北是30多米高的圣德林功碑亭,重檐歇山顶,亭内的碑石上记载了雍正帝一生的功绩。碑亭的四角各立有一座汉白玉华表,满刻云龙纹浮雕,气势庄严。由此过七孔石桥,神道两侧排列的石兽、石人等皆垂首肃立,神态恭谦。再往北蜘蛛山后就是龙凤门,四壁三门,上有用琉璃制作的云龙花卉装饰。门的两侧是碑亭、神厨库、井亭等建筑。再北是主殿隆恩殿,殿内明柱沥粉贴金包裹,顶部饰旋子彩画,梁枋装饰金线大点金,殿宇金碧辉煌。殿后依次是三座门、二柱门、石五供、方城、明楼等建筑,宝城的下面是地官,雍正帝和后妃就合葬于此。

从此,清朝的帝陵在关内分为两地,遵化陵区位于京城以东,称为东陵;易县陵区位于京城以西,称为西陵。

“昭穆”为古代宗法制度、宗庙次序:始祖居庙中,以下父子递为昭穆,其左为昭,其右为穆。父为昭,则子为穆,父为穆,则子为昭。这种方法也用于坟地葬位的左右次序。早在《周礼》一书中就曾有“先王之葬居中,以昭穆为左右”的规范记述。

根据这样的记载,雍正皇帝显然违背了昭穆之制。那么,是什么原因让雍正皇帝违背昭穆之制而另选陵址呢?对于这个疑问,一直以来就有不同的说法。一说雍正帝嫌东陵风水不佳而选西陵为自己“万年吉地”;一说雍正皇帝觉得易城离北京较近,尤其是距离出产石料的曲阳县非常近,明清两代修建皇宫和陵墓所用的汉白玉石料都是产自曲阳太行山区,因此,决定把自己的陵墓建在西陵,可以节省许多人工;还有一种说法,就是雍正篡改了康熙的遗旨,死后不敢去见他父亲,才在西陵另建坟墓。那么,哪一种说法才是雍正帝的真正意图呢?

通过对历史的考证,我们可以看到,雍正即位后,政权日益稳固,建造陵寝一事业已提上了日程。雍正四年(1726年),他把这一重任交给干练忠诚的心腹重臣允祥,命另一位心腹张廷玉辅助,工部、内务府负责具体办理建陵事务。

因为顺治、康熙二帝陵墓都建在遵化,所以允祥等人把遵化一带奉为寻找吉地的首选。他们跋山涉水,披星戴月,仔细寻觅,终于在第二年四月,在九凤朝阳山看中了一块陵地,雍正帝也点头同意。但后来精通堪舆的臣僚术士再三相度,又认为九凤朝阳山“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实不可用”。因此,雍正废掉了这处陵址,让臣僚们再行勘察。允祥等人转而又到别处寻找,经过四处踏勘,确认遵化一带再无中意之地。于是,朝北京西南方向踏勘,总算在易县永宁山太平峪找到一块上好陵地。按照允祥等人的说法,此处西依云山,北靠永宁山,东傍丘陵地,南临易水河,堪称“乾坤聚秀之区,为阴阳和会之所。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

但是,若在此处选择陵址,显然违背了子随父葬的制度。雍正不便马上表态,只说此处是“山脉水法,条理详明,洵为上吉之壤”,但距父亲的景陵和祖父的孝陵“相去数百里,朕心不忍”。暗示臣僚们为自己违背“子随父葬”之制寻找依据。

臣僚们心领神会,很快就引经据典,找出了一大堆看起来颇具情理的依据。允祥联合大学士们奏称道:“汉唐诸陵虽都建于陕西,但汉高祖、汉文帝、景帝、武帝之陵却分布于咸阳、长安、高陵、兴平等县,唐高祖、唐太宗、高宗、玄宗诸陵则分散于三原、醴泉、干县、蒲城等地。据此典法,在易州建陵,与古礼不为不合。且遵化与易州都属畿辅之地,离京师不远,完全可以建陵。”群臣果然不负厚望,一番引经据典,使雍正的意图得以顺利实施。雍正八年(1730年),位于易州的泰陵开始动工兴建,至乾隆二年(1737年)宣告竣工,同年三月初二,雍正帝的梓宫被安葬于泰陵地宫。至此,清朝入关后沿袭的昭穆之制的丧葬规范,被雍正轻而易举地击破,历史在这里无声地拐了弯。

对于雍正为了节省人工,而修建清西陵,最直接的反证是两广总督在奏称采办情况时,雍正帝说:“一切动用钱粮,宁费毋省。”也就是说为建自己的陵墓,只要办好,花费钱粮多少可以在所不计。

而雍正篡改了康熙的遗旨,崇仰佛教的他害怕死后灵魂遭康熙报复而不敢葬于东陵不过是后人妄自揣测罢了,并没有直接的证据。

泰陵工程历时8年之久,征用舟车,运载数万辆次,役使民工上千万人,死亡人数不可计数。泰陵落成后,乾隆皇帝为兼顾东西两陵区的盛衰,决定把自己的陵寝改建在东陵区,并于嘉庆元年(1796年)在谕旨中言明:“因思皇考陵寝在西,朕万年吉地设又近依皇考,万万年后,我子孙亦思近依祖父,俱选吉京西,则与东路孝陵、景陵日远日疏,不足以展孝思而申爱慕。”为防止有子孙在东西陵之外另选陵址,乾隆还在诏谕中硬性规定了“兆葬之制”。也就是说,若父葬于东陵,则子在西陵;若父在西陵,则子必在东陵。不过,令乾隆没想到的是,他的孙子道光帝又违背乾隆的规制,埋葬到了西陵。这一违规之举竟逃过军阀孙殿英一劫,使其免遭盗陵暴尸之厄运。

2000年,清西陵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明清皇家陵寝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地安置于地下。它是人类改变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筑和装饰思想,阐释了封建中国持续五百余年的世界观与权力观。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