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先秦两汉的盗墓史事(1)

古墓贼影 作者:沧海满月


在中国的盗墓史上,大致可以分为这么几个盗墓风潮:盗墓风潮第一波——先秦两汉的盗墓,可以看做是盗墓的发端;盗墓风潮的第二波,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此时的盗墓之风可谓达到高潮;第三波为隋唐五代十国的盗墓之风,此一时期的盗墓主要以官吏、军阀盗墓为主;宋元时期的盗墓风潮是第四波;第五波盗墓风潮为明清时期的盗墓,这一时期较为惨烈;第六波,是清朝结束之后,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民国时期的盗墓活动,因为处于军阀混战的年代,所以盗墓者对墓葬的破坏也比较严重。除了这六个盗墓风潮之外,建国后,盗墓活动又有死灰复燃、重新升温的迹象,一些重大的盗墓事件让人震惊,甚至惊动了党中央、国务院。下面,我们将进入历史的长河,为你讲述其中的盗墓场景。

■ 先秦被盗名墓记

伍子胥掘墓鞭尸的故事颇具传奇色彩,在伍子胥之后,春秋战国时期的王侯陵墓因各种原因被盗被掘者还有许多。让我们拉开历史的长镜头,做一个全景式的扫瞄。

春秋时期的晋灵公夷皋冢,曾被刘去盗掘。(关于刘去盗晋灵公墓,本章第三节将会作详细的描述。)

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死后葬于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齐陵镇郑家沟村南的鼎足山。齐国,是西周开国元勋姜子牙的封地。它东临大海,西至黄河,地广物丰,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姜子牙受封诸侯后,尊重当地民俗,发展交通、工商、渔盐,国势日渐强盛。

齐桓公(?—前643),春秋时代齐国国君,春秋五霸之首。姜姓,名小白。齐僖(xī)公的孙子、齐襄公的次弟,其母为卫国人。前685年至前643年在位。齐襄公和齐君无知相继死于内乱后,小白与公子纠争位成功,即国君,位为齐桓公。他即位后,重用管仲为相,在齐国成功地进行了经济、内政、军事等方面的改革。齐国大力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革新赋税制度;延募人才,以替代传统的世卿制度;实行“寓兵于农”的政策,兵民合一,军政合一,使军队成为直接掌握在国君手中的武装力量,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经济实力大为增强。

桓公于前681年在甄(今山东鄄城)召集宋、陈等四国诸侯会盟,齐桓公是历史上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当时中原华夏各诸侯苦于戎狄等部落的攻击,于是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桓公成为中原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由于这一系列成功的军事行动,齐桓公受到了各诸侯国的拥戴,成为春秋初年最先成就霸业的国君,史称“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桓公晚年昏庸,信用易牙、竖刁等小人,最终在内乱中饿死。

齐桓公一人孤卧床榻,不见一个人来问候,连口水也喝不上,不久就死了。前643年,齐桓公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临终之前,齐桓公又想起管仲的遗言,不由得悔恨万分,他大声痛呼:“嗟兹乎!吾何面目以见仲父于地下!”音落气绝。而此时,他的五个儿子为争夺王位,各树党羽,大动干戈,竟无人过问他的后事。

易牙得知桓公的死讯,立刻与竖刁、开方等人拥兵入宫发动政变,“因内宠以杀群臣”,强行拥立公子姜无诡为国君。

最后还是在上卿高虎、国懿仲两位老臣的出面安排下,桓公的遗体才得以殡殓。这时,桓公已死去67天,尸体腐烂,尸虫乱爬,臭气熏天。百官见此惨景,无不悲伤痛哭。

一代霸主死时竟如此凄凉,令人扼腕。屈原在《天问》中曾有“天命反侧,何罚何佑?齐恒九会,卒然身杀”之句,以示对这位春秋霸主命运的哀叹。

历史是无情的。春秋首霸、一代英主齐桓公不听劝谏,竟落得人亡败国、蛆虫满尸的悲惨下场,这难道不是咎由自取吗?然而,他的教训也像一面镜子,给人以借鉴,使人以启迪。

更加不幸的是,就是这具曾爬满臭虫的尸骨,在“九泉之下”也不得安宁。据《晋书》记载,齐桓公及其重臣管仲之墓,到晋愍(mǐn)帝建兴年间,被曹嶷(yí)盗掘,据说里面的“缯(zènɡ)帛可服”,而珍宝尚有“巨万”。

吴王阖闾,也算是一位在历史上有所作为的君主,其墓冢也曾遭人盗掘。

阖闾(?—前496),又作阖庐,姓姬,名光,吴王诸樊之子,故又称“公子光”。春秋末期吴国国君,前514年至前496年在位,为春秋五霸之一。

前496年,春秋五霸之一的吴王阖闾趁越国丧乱之际兴兵伐越,刚刚继位的越王勾践起兵抵抗,阖闾受伤而死,归葬吴国。阖闾死后,其子夫差为父建墓于当时吴国都城——阖闾大城西北的虎丘。据《史记》等书记载,当时征调十万军民施工,并使用大象运输,穿土凿池,积壤为丘;灵柩外套铜椁三重,池中灌注水银,以金凫(fú)玉雁随葬,并将阖闾生前喜爱的“扁诸”、“鱼肠”等三千柄宝剑一同秘藏于幽宫深处。据说葬经三日,金精化为白虎蹲其上,因号“虎丘”。宋代苏州州学教授朱长文则认为,虎丘因形似蹲虎而得名,并说:“然观其岩壑之势,出于天成,疑先有是丘,而阖闾因之以葬也。”清乾隆帝弘历也表示赞同:“本来岩壑擅天成,虎踞偏称金气精。”

虎丘,位于苏州古城西北角的虎丘山风景名胜区,距市中心5公里,已有2 500多年悠久历史,素有“吴中第一名胜”的美誉,时吴王阖闾在此修城建都。而后秦始皇曾登丘览胜;西楚霸王项羽又在此率八千子弟起兵反秦;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曾凿山引水,并修七里堤,使虎丘景致更为秀美。宋代诗人苏轼曾经说过:“到苏州而不游虎丘,诚为憾事。”

虎丘山被古人称为“吴中第一名胜”,它气势雄奇,景色幽绝,而且还有着众多的神话传说。

虎丘山最出名的为“剑池”。“虎丘剑池”四个笔力遒劲的大字,为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所书,题刻于“别有洞天”的圆洞旁边。进入洞门,顿觉“池寒生寒气,空山剑气深”,气象为之一变。两壁陡峭的石崖,拔地而起,锁住一池绿水。右崖左壁有篆文“剑池”二字,相传乃东晋书圣王羲之所书。池形狭长,南稍宽而北微窄,颇似一把平放着的宝剑。有人认为这就是“剑池”得名的原因,但更多人认为其得名来源于一个传说。这个传说讲,阖闾生前爱剑,下葬时以“扁诸”、“鱼肠”等宝剑陪葬,故称“剑池”。这与《艺文类聚》中“阖闾葬于国之西北,穿土为山,积壤为丘,发王郡之士十万人,共治十里。使象摙(liàn)土凿池,四周水深丈余。桐椁三重,澒为池。池广六十步,黄金珠玉为凫雁,扁褚之剑,鱼肠三千在焉。葬三日,金精上扬,化为白虎踞坟”的记载是相符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