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五 魂已断、梦相随(6)

跨过厚厚的大红门 作者:章含之


冠华的少年时代充满反叛精神。他从反对旧习俗、旧礼教一直到反封建、反列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反叛精神越来越充实,越来越带有时代进步思潮的气息。

冠华的少年时代正值北伐革命席卷中国大地。反封建、反列强、争民主的进步思想广泛深入中国广大民众,特别是知识阶层。冠华所在的苏北地区也卷入了风起云涌的革命浪潮。1925—1926年,冠华在亭湖中学上学,时年十二岁。在那里他开始阅读鲁迅等人的作品。加上两个哥哥都属思想激进的青年,对他有重大影响。当时亭湖中学虽然比较开明,但办学还是旧的一套。学生们对一位姓张的历史教师的课不满,因为他照本宣科,索然无味。他们要求校方换教师,校长不允,酿成罢课三天。在这次“闹事”中,冠华和他二哥冠鳌都是带头人,结果二哥遭到校方拒发毕业文凭的处罚,冠华也因此于1926年转到淮美中学。

淮美就在盐城县城内,这使冠华更为直接地处于激烈的革命浪潮之中。当时盐城地下党领导进步群众积极筹备欢迎北伐军,抵制军阀孙传芳部队从盐城过境。这年6月,北伐军进入阜宁,群情激昂,在地下党的领导下,盐阜地区的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同封建势力展开了殊死斗争。冠华精神异常振奋,他同广大进步学生一起上街宣传反对封建迷信,反对列强瓜分中国。他们捣毁了城隍庙中的菩萨,占庙宇为校舍。这个行动导致了当地顽固封建势力的反扑,制造了震惊盐阜地区的火烧城隍庙事件。由于学生们坚守城隍庙,拒不撤出,反动封建势力放火焚毁了城隍庙,烧死学生一名,打伤多名。这一事件激起了广大进步知识青年的愤怒。当时冠华由于参与了这些进步活动,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先后被淮美中学、淮安中学开除。

冠华把县城的革命风潮在1928年初寒假回家时带回了东乔庄。他把庄上青少年组织起来,掀起了一次震动东乔庄这小小村落的反封建迷信砸土地庙行动。

东乔庄虽是个百余户的小村庄,但庄上一些较富裕人家都把男孩子送出去上学。因此每年假期,村子里都有十多名外出上学的孩子回来度假。这年年初,冠华从盐城回来,秘密召集了村中青少年集会,号召大家在村子里扫除迷信,移风易俗。他们在冠华的鼓动下决定采取两个行动:一是砸土地庙,不让村民拜神求佛;二是出墙报宣传反封建、反帝国主义。同时冠华发起成立了“奋斗社”组织。青年们选定农历除夕之夜行动。到了除夕夜,以冠华为首的这批青年学生悄悄在半夜时溜到街上,把家家户户贴的红纸对联用白纸贴掉,同时把宣传文章贴在乔氏宗祠的墙上。当年参与这个事件的老人乔运生告诉我,他至今还记得冠华当时提出的口号是:“鬼神不可信,迷信太愚蠢。国家太孱弱,列强动脑筋。”同时他还记得冠华在墙报上发表过一篇千余字的文章,题目是《洋鬼子已在叩门》,语言慷慨激昂,激发人们的爱国精神,号召乡村的劳动大众破除迷信,振兴中华。当时冠华仅是个十五岁的少年。冠华的侄子乔宗秀比他仅小一岁,当时也参加了这些活动。他说大年初一清早,东乔庄的惯例是由长者带队先去宗祠磕头拜祖宗,万没想到出门首先看到的是一副副白纸书写的革命口号覆盖了吉庆的红纸对联。长者们气急败坏,妇女们惊慌失措。大家都怕得罪了祖宗、神明,将大祸临头。村中父老纷纷要求严惩冠华等“肇事者”。由于冠华和村上的青年坚持斗争,他们并未受到惩处,神明也并未降下灾难。许多老人至今回忆说,这件事轰动全村。从那以后虽然烧香叩头、求神拜佛的风气并未完全消失,但比起过去却还真是冲淡了许多。村中未出外读书的青年也从中有所觉醒。

不久之后,冠华又率二十多名青少年效仿盐城学生砸城隍庙的榜样砸了当地的土地庙,把庙中供奉的土地爷偶像、香炉、烛台统统抛入河中。他们不仅砸了本村的土地庙,而且还一路进到湖垛镇(现在的建湖县城)把沿途的十多个土地庙全都砸了。冠华提出“不靠神明土地爷,全靠自己去奋斗”的口号。老人们告诉我,去湖垛镇沿途中有个张王庄,本来就与东乔庄有宿怨。冠华带领一群青年砸了张王庄的土地庙后,庄上纠集了一帮壮年,手持棍棒,准备在冠华他们归途路经张王庄时拦截痛打。幸而当冠华等人回程时看天色已晚,决定乘船从水路回村,才幸免这一顿棍棒……

汽车在空旷的公路上疾驰。我沉浸在对冠华少年时代的回忆中。这些事对我都不陌生,其中大部分我都听他自己讲过。如今,我从他家乡回来,似乎找到了一根细柔的丝线,他昔日对我讲的那些故事犹如颗颗明珠,穿在这丝线上汇集成了他少年时代的一幅幅完整动人的画面。

12月10日我回到上海。24日那天晚上八点左右,从朋友家告辞出来,在蒙蒙细雨中乘车到南京西路换20路汽车。车站正设在一家极大的电器行门口。这家电器行很会做生意,晚上在铁栅栏后的大玻璃橱窗中总有两三台电视机开着,供行人看当天节目。由于它就在电车站背后,候车人都爱拥在橱窗前,边等车边看电视。我并无兴趣挤在人群中看电视,一个人在站牌下等车。突然从电视机中传出讲解员的声音,大意说1972年美国尼克松总统访华,毛主席接见了他,从此打开了中美关系的大门。我不知道这是什么节目,竟提到了这段我十分熟悉却又感到十分遥远的激动人心的历史。我不由得转过身去走到橱窗前。就在我的目光投向电视机的那一瞬间,如同奇迹一般,冠华的形象出现在电视屏幕上!那是他1974年陪同邓小平同志出席联合国特别会议。冠华带着我如此熟悉的笑容和洒脱的神态正在招呼前来向邓小平同志祝贺的各国代表。啊,我竟又见到冠华了,他在笑,他在说话,他没有死,他活着……他在对我说:“看看我吧,我活着!”一时,我心头翻腾起感情的万丈巨浪,汹涌澎湃,使我头晕目眩;亢奋,喜悦,激动,辛酸,苦涩,悲痛……人生的各种滋味全都搅在一起。

“你看,乔冠华!”

“真格,是乔冠华!”

我带着满脸的泪水转身看,身旁是两个三十岁还不到的年轻人!这一代的青年也记得冠华啊!我心头又霎时间增添了欣慰的暖流!

我默默地想起冠华病危时最后吟诵的文天祥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更加理解了冠华为什么把这两句人所共知的诗句作为他最后的话语留在人间。是啊!人的生命,纵然百岁,也终有一死。但每个人一生的足迹却留在世上,由历史和人民去作公正的评论。冠华离开人世时就像熟睡一般,枕在我左臂上,轻闭双目,嘴角还挂着一丝笑意。他是安心地离去的,因为他把一片丹心留在了世上……

回到住处,意外地看到床头小桌上有一份北京来的电报,是一位朋友发来的。拆开看,电文是:“看今晚电视片《毛泽东》。”电报到时,我已去朋友家。是冠华在天之灵引导我准确地在那短短的一瞬间到达电视机前与他相见的。这天夜里,我觉得生活似乎不那么冷漠无情了,我心里装了千千万万人对冠华的怀念!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