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关系的假想模型
三个男人在一起谈论起自己的妻子(实际他们很少这样),一个说妻子做饭的手艺不错,一个说妻子对自己很少有高要求,最后一个多少会在心里感觉自己的婚姻有些糟糕。
我们并不能确定自己的婚姻是否完美,于是,我们寻找参照系,从父母的婚姻模式,尤其是周围人的婚姻模式里。
前者往往是在无意识中,或许谁都不认为自己在"克隆"父母的婚姻,可是他们的影响却在潜移默化之中。我们从母亲身上获得最初的妻子形象,从父亲身上看到丈夫的责任。他们的相处方式直接影响我们对爱情的看法,造就我们面对婚姻时的态度。
后者的影响力显而易见,它成为我们身边耳闻目睹的真实参照,成为我们调整婚姻参数和变量的坐标。
当然,在完美婚姻的参照系中,还必须提及大众传媒。它的影响力远比我们意料中的大,就像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慢慢侵入我们的生活,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我们的爱情想象,以及对婚姻的要求。
从那些让人自惭形秽出现于电视广告片里的完美家庭形象,到让人唏嘘不已的日剧、韩剧乃至矫揉造作的青春都市爱情片,它们都在竭力构建某种完美的爱情,以其极具诱惑力的煽情表达,唤醒我们心中沉睡已久的向往。
看看那些爱情参照系的力量吧。
如果三个女人在一起谈论她们的结婚纪念日,一个说丈夫带她去马尔代夫度假,一个说丈夫精心挑选了白金镶钻项链,那个没有收到丈夫任何礼物的女子,一定会在心里认为自己的婚姻没有别人幸福。
如果三个男人在一起谈论起自己的妻子(实际他们很少这样),一个说妻子做饭的手艺不错,一个说妻子对自己很少有高要求,最后一个多少会在心里感觉自己的婚姻有些糟糕。
相比之下,大众传媒的影响力倒没有如此直接,但它却树立了某种标高,带给我们诸多的浪漫幻想,直截了当地向我们显现了完美婚姻的模样。即便是一个小小的感冒药广告,也如此地打动人心:男人的深情与担当,女人的美丽与温婉,关怀备至,相亲相爱,还有显示财富与能力的社交聚会,所有这些,不都是幸福家庭的必备要素么?
因为这些参照系的存在,所以,夫妻争吵之时,女人们才会说"你看看人家的丈夫如何如何"。说这句话,是因为对丈夫心怀希望,企盼他们能如理想的婚姻模型所展示的那样完美。
比较,通常让我们看到自己所没有拥有的,让我们觉得自己的婚姻不尽如人意。
某一天,她跟朋友抱怨她的婚姻,她的所有的不满:他从来不记得她的生日,没有送给她任何生日礼物;他的东西永远乱扔,从来不体谅她收拾房间有多辛苦;她生病了一人在家,他居然照旧同朋友打球;她同他的母亲发生争执,他从来不认为自己的母亲有错;他总是为自己的错误寻找牵强附会的理由,绝对不会向她道歉……
听起来,她像是伤透了心,感觉婚姻实在没有维持下去的必要。
朋友说,那你为什么嫁给他,为什么不早早结束这一切?
这句话让她警醒。事情真的如此糟糕,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在与别人的比较中,她发觉自己婚姻的诸多不完美,那么,究竟是什么,让她没有跳出围城?
她开始寻找让她坚持的理由:他永远性情温和,从不发脾气;他总是有耐心,等她一两个小时也绝不抱怨;他从来不对她提要求,放任她的任性;她哭了笑了闹了,他总会在她身边……
这些还不足够吗?我们看到了别人的相亲相爱,看到了别人的香车豪宅,看到了别人的幸福身影,可这是别人婚姻的全部吗?
是的,我们听到朋友说,他们夫妻又去度假了,但朋友没说,他们也曾恶语相加争吵不休;我们看到有人形影不离,可我们没看到长久分离时的孤独寂寞;我们眼前所见的是相敬如宾不离不弃,可我们没看到一次次磨擦中的相互妥协与让步。
眼前所见,绝非他人婚姻的全部;亲耳所听,也不涵盖庸常日子的每个角角落落。实际上,我们很难从他人的讲述里了解一场婚姻的真实面目,要么以偏概全,要么不得要领,要么凭空想象。所以才会有婚姻如鞋子这句老得掉牙的话。
如果这些还不够,看看那些完美偶像的真实生活吧。从已经被人们淡忘的山口百惠、三浦友合,到汤姆·克鲁斯、妮可·基德曼,再到查尔斯王子、黛安娜,哪一个不是当年的完美婚姻偶像?风光无限之时,谁真的知道那一脸幸福背后的落寞?
撇开那些所谓的完美婚姻模型吧,婚姻不像我们想象得那般美好,也绝不是我们以为的那般糟糕。你所羡慕的,不是全部,你所憎恨的,也不是全部。
全部是什么?是那些让婚姻得以坚持的理由。不是什么没有拥有,而是什么不能够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