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阿房宫的史书记载,还有许多,都是言之凿凿,具体到了数字。然而当代考古证实,现西安的所谓"阿房宫遗址",实为汉时所建,而真正确认下来的阿房宫,在离"阿房宫遗址"十公里外的另一处,而且只是一个夯土台子。
也就是说,以现在的考据,阿房宫从来就没有建起来过,建了个夯土台就停了下来。诸多史书中对阿房宫的详尽记载,都无法从考古中得到证实。
难道那些治史严谨的史官,都在凭空瞎写?
如果是个不细想的人,当然就凭着现在的考古成果,认为当初的史官尽都在杜撰。但阳传良恰恰是个追根究底的性子,这么一琢磨起来,反倒百思不得其解。
他在肚子里千绕百回之后,又和近现代的许多事情联系起来。这样的自相矛盾,就是当下也并非没有。现在陆陆续续有许多的老人,开始回忆建国前后,党内党外的许多掌故,一本本的回忆录,有的出版在大陆,有的出版在港台,也有的出版在美国。这样的书多了,不免说到的事情会重合,可是不同的人,竟然常常对同一件事情,如某时某人说了什么,说法迥异。
这些写回忆录的老先生,都是嗅见死亡气息的岁数了,之所以写书,无非为了还原出当年的历史真相,以解胸中块垒。而那些事件多数对他们的人生有着极重大的影响,断没有记错的可能。则彼此之间的矛盾处,到底是为什么会产生?
无解,完全无解。
说到这里之时,阳传良两根手指捏着紫砂小杯,微微瞌起眼,嗅了圈茶香,再把这杯金骏眉的三汤唆入嘴中,舌头吧嗒了几下,让整条舌头的味蕾都能沾上茶水,正是地道的老茶客模样,几乎醺然要醉过去了。
然后,他喟然一声长叹道:"我此生的愿望,并不是挖出哪座传说大墓,也不求填补上哪一环中华历史中的缺失,只要能解了这些谜团,就无憾了。"
舒星妤依旧浅笑,眉目中藏着股子平实的爱意,仿佛连他此时的痴癫,也是极喜欢的。
当时我听得津津有味,说给小侯听的时候,他也是一般模样。
"这样的自相矛盾,真是不可思议,而且还不止一桩两桩,那老师,你说是什么道理,有哪些可能性?"
"我说啊,哈哈,我哪里猜得到,有一点我和阳传良相同,那就是要说全都是当年史官记错了,未免也解释得太轻巧了些。至于其中的原因,每一桩应该都各自不同吧。这个世界的秘密太多啦,也不多这几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