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曾氏家族的第一个大学生(2)

湘军为什么这么牛1 作者:王纪卿


曾子城遵命而行。可是没想到,曾子城半夜读书,同学又怒道:“白天不读书,休息时打搅别人!”

曾子城只好低声默念。他安慰自己:有室友如此,正好磨炼耐性。

曾氏家族的日子过得平稳安宁。曾子城二十岁成家立业,娶回了欧阳夫人。三年后,他考中了举人,功名超过了前辈。这是曾家的一件大喜事,这家人世代耕读,总盼着出人头地,三代人的努力,终于熬出了一个大学生。

为了早日踏上仕途,中举之后,曾子城立刻进京赶考。那是道光十五年的会试,曾子城名落孙山。但他仍是曾家重点培养的对象,为了第二年参考,也不回家,留在京师研读经史。他酷爱韩愈的文风,立志仿学,从此钻研古文词。但他第二年会试再次落第,只得离京回家。为了增长阅历,决意游历江南,于是绕道向东。睢宁知县易作梅是湘乡人,途经睢宁时,曾子城拜访了这位同乡。他因久寓京师,手头拮据,向易知县借了一百两银子。

从雎宁南下,经过清江和扬州,抵达金陵。他对六朝故都仰慕已久,游兴颇浓,却没想到这座秦淮河畔的城市,将跟他结下不解之缘。刚借来的百两银子,他在金陵城内挥霍一空。曾子城大把花钱,非为买醉,也非押赌,而是全部用于购书。钱花完了,书还没买够,于是典押衣裘,补充不足。提着大包小包的书籍,溯江而上,返回湘乡。

此行借钱不少,回家已囊空如洗。曾子城颇为不安。到家后,告诉父亲,他买回了廿三史。曾麟书询问哪来这许多钱,听他说了原委,为儿子爱书而高兴,嘴里却训诫道:“你借钱买书,为父不惜为你还债,只要你能用心研读,就对得起为父了。”

曾子城听了此话,如同头上套了紧箍咒。从此清晨起读,半夜方休,纵览百家,几乎一年足不出户。

道光十七年(1837)十二月,曾子城再次进京赶考。没有盘缠,向亲戚家借贷,携带三十二缗钱上路。抵达北京后,还剩下三缗。公车寒苦,他恐怕算得上当时最寒酸的一个了。

本科会试,大学士穆彰阿是钦派大总裁,考官还有朱士彦、吴文镕和廖鸿荃。曾子城考取了第三十八名进士。房考官为季芝昌。四月份,正大光明殿复试一等,殿试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朝考一等第三名,进呈道光皇帝,拔置第二名。五月二日引见,改翰林院庶吉士,进入了国家最高学术机构。

考取进士以后,曾子城改了名字,我们以后就得叫他曾国藩了。

功名终于到手,曾国藩狂喜无比。他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回家,和家人分享喜悦和光荣。

八月份请假离京,与凌玉垣和郭嵩焘同行。从陆路走到襄樊,登船抵达安陆,遇到大风,前后左右的几十艘船全部倾覆,唯独曾国藩的船安然无恙,似乎上天刻意保佑这位新科进士。

曾国藩年底衣锦还乡,在荷叶塘是一件莫大的盛事。曾氏一族自从移民到湖南的衡阳以来,没有一个人在科举仕途上成功。祖父曾玉屏有心扭转这个局面,要求子孙读书应考,在家中接待文士,给予礼遇。现在,这位老人如愿以偿了。

曾氏家族几代人终于盼来了这个令人激动的时刻,曙光已经升起,而曾玉屏依然健在,亲眼看到孙子点了翰林,六十岁老人心中的喜悦,真是无法形容。其实这还只是好事的开头。这个孙儿真是争气,后来官至学士,祖父神志仍然清朗,又平添一份喜悦。孙儿官至侍郎时,祖父活着看到了他成为高干。京城的官员,据说都没有曾国藩这样的福气。

曾翰林回家,亲友来贺者络绎不绝,曾麟书大摆酒宴,款待客人。既是升学宴,又是升官宴。曾家上下,人生中也许没有比现在更为惬意的时刻。酒宴散后,祖父特意对儿子交代一番,叫他格外照顾这个长孙:“咱家以农为业,虽然富贵,也不能忘本。他当了翰林,事业方长,家中衣食不要他管,以免分心。”

从此以后,曾国藩安心做了十多年京官,未曾受到家庭的拖累。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