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竞选总统不同的是,医药品的竞选并不公诸于一般大众。但是,这不代表了这不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一种新药从发明到上市通常需要6至8年的过程。这中间需要通过层层选拔和药效测试,还有来自其他“竞选者”的竞争淘汰的可能性。
一个人从萌生从政的念头,到登上总统就任宣誓的讲台需要多久?5年?还是10年?没有人知道确切的答案。我们知道的是这中间的过程充满艰辛和无数眼光的挑剔。理由很简单,我们需要寻找和选取出一个最优秀的总统出来,因为这关系着一个国家和每一个人的命运。“命运”是一个很沉重的词,人类在面对事关命运的问题上都是倾向于慎重再慎重的。于是,另一个关系个人命运的问题——医药品的选拔,人类也是同样挑剔的。
只不过,和竞选总统不同的是,医药品的竞选并不公诸于一般大众。但是,这不代表了这不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一种新药从发明到上市通常需要6至8年的过程。这中间需要通过层层选拔和药效测试,还有来自其他“竞选者”的竞争淘汰的可能性。像选取总统一样,人们只希望看到最优秀的存活下来。这是一个让人放心的机制,不是么,没有人愿意看到救命良药成为谋杀生命的凶手。然而,这里却有一个我们忽视了的问题。在长达6至8年的“竞选”期中,无数等待着更有效药物治疗的病人们可能更加病重甚至死去。他们在等待的不是特效药难以被创造出来,而是等待着最后一双质疑的眼睛认同那个可以医治他们顽症的新药。而且不仅仅只是审查的周期,严格的实验标准使得每5000个新开发的药品中只有千分之一的比例能够进入最终的审查。也就是说围绕着新药审查,无论是对于开发新药的科学家们还是等待治疗的患者,大多数的希望最终都会落空。这是轻松地坐在电脑旁,轻易地点头称赞这个严格的药品审查机制的我们所无法了解的痛苦。
和竞选总统不同,药品的背后是生命。
有不满自然就有反抗。在审查机制最为完善和严格的美国,从艾滋病到癌症,由患者和亲属组成的团体每一年都在和作为药品审查机构的FDA(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进行着拉锯战。拉锯的焦点无非是某一种药品能不能更早上市。这是一个十分沉重的话题,却也是一个难以调和的问题。科学家们研究药物,审查者检验安全性,患者们等待治疗,关联的三方各有各的视角,各有各的难处,既不能说病人应该闭嘴等待药品的漫长检验,也不能抛弃安全性检查致万千生灵的性命于不顾,而科学家就更不必说,严肃的世界容不得圆滑和窃巧。就在“三方”对质,互相抱怨的时候,我们不得不看到另外一面更为焦心的事实。
美国的FDA审查标准程序有3步,1) 选取20至80人进行投入量和副作用的测试;2)选取100人进行药物有效性和成本,以及短期副作用的测试;3 )选取1000人进行对该药物的有效性,安全性,并且跟踪长效副作用进行测试。这就是漫长的审查机制的实体过程了。但是问题在于,这千人的测试结果真的能够作为一个药品安全性的凭据么?没有任何人可以保证第一千零一个人会延续前1000人的药物反应。并非我吹毛求疵,因为这里边是可能存在着个体差异,病理差异甚至还有人种差异的。我们的身体不见得就会认同1000人的测试结果,它只会客观地反映身体对于该药物的“感受”。也就是说,这个看似严格的审查也无法带来100%的安全药品。
当然,阅读这篇文章的大多数的人和FDA的审查标准并无太大关联,因为药品作为一个特殊的商品,从来没有实行过全球统一标准这样简单的概念进行规划过。也就是说美国的FDA只是美国的药品“竞选审查团”。这也就意味着,即使美国FDA审查通过的药物,在你所在的国家里可能依然是“不合格”产品,甚至是“毒药”。但是,同理,FDA审查不通过的药物可能在你生活的地方被广泛而毫无顾忌地使用着。但是,我们不能批判任何一方,因为没有证据证明谁的标准更正确。一种叫做Laetrile的药是个很好的例子,Laetrile是一种在上个世纪被某医药公司发明的癌症用药,当时除去未通过美国FDA和日本审查机构的审查外,被广数国家所欣然接受。结果造成了大量的中毒事件的发生。这个事件揭示出了很多问题,首先就是全球标准不一的审查机制下所带来的不同结果,其次,我们也可以看出药品安全性出现问题将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所以,有人重视FDA的审查结果,我可以理解,因为FDA的确是世界上最为严格最为规范的药品审查机构;有人无视FDA的审查结果,我也可以理解,因为以美国人的体质标准进行测试的实验结果究竟能反映多少中国人的体质使用此药的后果,不得而知。
近年来,我们也时常看到某种药突然被发现了毒性问题或者副作用问题而导致下架。其实,这些事件背后未必就是像我们猜测的那样:是因为该药品公司的不规范或者“黑心”等等内幕导致的,而只是因为审查的过程并没有发现那么严重的问题,而这问题就是通过实际长期服用后才显现出来问题。当然,我无意为任何药品公司辩解,我只是想说明,这就是药品市场存在的可怕问题。其实什么理由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背后承担药品安全性问题所带来的严重的后果:一个个生命的健康。
这就是医药产业最大的尴尬。既缺乏让世界各国完全接受的审查机制,又不能在保证药品的安全性的同时,却还必须要满足每日无数挣扎在痛苦线上的患者们。标准不一,各自为政,在这个最关系到人类本身的科学领域,其实却最让科学束手无策。因为这不仅仅是科学可以解决的问题。药品在作为一个特殊商品诞生的那一天开始,便始终被各方所力量拉扯着。我们期待更为妥当的审查标准,我们也期待着更快的完成审查,我们同时也期待不再有药物的安全性事件的发生。但是,当我们回头看我们这些期待和希望,却发现它们困难得近乎悖论。于是,我们可能更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是,我们到底该期待站在竞选台上的药品们给我们带来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