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虚幻的道德圣殿

科学的边角余料 作者:阿溟


凡是涉及到人类,无论是什么问题,你总是很难给出一个完美的唯一答案来,不过,或许有些问题寻求单纯答案本身就是错误的。所以,就像你一定要知道人类的道德和人类作为动物所表现出的本能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这样的问题,你就像进到了一个没有出口的迷宫,可能它被设置出来本身就是荒谬的。

常被人类拿来当作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引以自傲的诸多特征之中,十分显著的就是人类的道德观念。在人类看来,这几乎是人性中主要的组成部分。因为拥有了道德心,所以人类不至于沦为为了生存撕咬的禽兽。对待亲情,对待友情,对待爱情,甚至是对待陌生人,人类都有着详细的道德标准。这些标准或通过圣人著作,或通过宗教的夸张演绎,铸成了高耸于人类历史长河中的道德圣殿。然而古老的东西却不见得经得起推敲。

比如这样的一个实验很能说明一些问题。假设,一个犯罪团伙有两个囚徒同时被逮捕。警察提出了这样的条件:如果两个人都不自首,两人各判2年徒刑;如果一人自首,那么可以减刑至1年,而另一个将获罪15年;如果两人都自首,可减刑至10年。那么,被隔离起来单独获得这些信息的两个人会如何作答呢?我们可以看到,最简单而且符合双方共同利益的选择应该是都选择沉默,这样原本需要受到15年监牢之苦的罪名只需要2年就可结束,并且不影响集团关系和共同利益。但是,如果选择将对方供出,自己就可再减1年,对于个人来说,这才是最佳的选择。当然,我们很可能会顾及一个问题---道德。尽管,这两个人都是罪犯,用道德这个词语有些不妥,但是,对于他们之间来说,不供出对方就是一种道德上互相保护。可是,一个问题在于,假设对方供出自己,那么自己的沉默不仅没有换回更少的刑期,却因为对方的自首,自己的顽抗导致面临15年的牢狱。这是赤裸裸地切身利益问题,独处一室的囚犯,很快就会怀疑对方。他们无法交流并且达成一致性,猜忌对方是必然的心理活动。那么,一个最稳妥的办法就是,在对方下手之前供出对方。

于是,最可能的结果就是最终两个人都将获刑10年。这个游戏的名字叫做囚犯的难题(Prisoner’s dilemma)。这个实验非常有名,经常被经济学界引用来探讨关于利益冲突下的最佳战略问题。同时这个游戏也被动物社会学所关注,因为它揭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利己性。所谓利己性,在生物界是最普通的特征。每一种生物都是利己的。无需置疑,我们为自己的生命而活着。Clinton Richard Dawkins在1976年,提出了利己的遗传基因存在的可能性。该假说认为包括人类在内,生物所有的活动终极目的都是利己的。这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说法,这相当于否定了人类的所有道德观。道德成了人类为了掩饰虚伪的,和动物无异的自私的面具。那么,人类所谓的文明世界还能够真实可见么?

当然,此假说一面世,便遭到了社会各界的批判,没有人愿意相信这个假说会成立。的确,这样全盘否定道德,用利己性解释一切的说法并不具有足够的证据可以证明此假说成立。但是问题在于,反对和谴责者也缺乏证据推翻对方。因为这个问题实在复杂,要知道去分析整个人类的活动,并且给出一个总结性的概括简直无从下手。

不过,对于人类来说,可能利己还是利他,都不是绝对性的。我们再回过头去看看那个囚犯的实验,我们可以看出一些蛛丝马迹。如果实验中选择的结果不是坐牢这么严重,而是小小的处罚会怎样呢?人们还会轻易地背叛伙伴么?我想应该不会。因为即使我们被对方出卖,或者因为沉默而获惩罚也没关系,因为那不会导致太严重的结果。这个道理很简单,谁都不会为了一只“棒棒糖”而出卖原则。当我们获得利益不大,受到损失不重的时候,都可以不利己。相反,如果面临生死关头,生命受到威胁,我们每个人的求生欲望都会变成最大的目的。那么,我们还能坚持多少原则,坚持什么原则就很是个问题了。

所以,尽管利己遗传基因到底给予人类多少影响我们虽然无法推定,但是可以肯定地是,人类并非完全利己,但是也决不会完全利他。这个结论多少让批判利己遗传基因说法的人们松了一口气,但是这并不足以能够保全人类自豪的“道德圣殿”。因为如果我的这个推论正确,那么意味着人类并不具有绝对的道德观念。至少,可以说,人类遵守规则,帮助他人,尊老爱幼,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够做到的事情。当自己的生命受到挑战,这些东西可能会在利己的本能下被抛弃。

当然,我讨论这个问题,并无意非要证明人类是虚伪的,或者道德是虚幻的。我只是想说,尽管人类进化得十分高能,但是并不能真正意义上抛弃动物本能,而道德也可能并不是我们想得那么回事。但是还有一个问题在于动物本能是什么呢?保护自己,保护自己的基因,事实上,动物们存在利己性本能的目的是保护这个物种的繁衍,实际上也可以说终极目的却又可以说是利他的,至少保护自己的行为是为了整个种族的。这种区别就像只是所关注的角度不同,实际上最终的目的偏差的并不多。人类创造的道德观念,是为了使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都能够健康,自由,平等的生活,而动物性的利己本能则是为了保护种族的数量和繁衍。你是否看出了这两者之间在本质上的相似之处?或者说,我们去看待动物社会学特性时,应该把视线放在什么位置呢?是专注于个体还是应该专注于群体?是的,有些东西你剖开来看,就不是原本的模样了。

那么,说到底,我们的道德规范还在不在?我们究竟是和野蛮的禽兽无异,还是文明的高等生物?这些问题可能永远也没有确切的答案了。因为,我们无论是“自私自利”还是“舍己为人”,可能最终指向的都是同一个终极目的——保护我们的种群。如果说非要问一下,人类为什么可以接受舍己为人的道德观,而无法接受和其他动物一样的只顾自己,不管其他的理由,那么,我想只可能是因为人类的社会发展太过超前,我们作为一个种群的本能被这种社会性的群居形式所消弱,所以,保持一定的利他性,或者说道德观,有利于这种形式的群居状态下种群的安定。

你看,凡是涉及到人类,无论是什么问题,你总是很难给出一个完美的唯一答案来,这恰恰也是科学家们头痛的问题。不过,或许有些问题寻求单纯答案本身就是错误的。所以,就像你一定要知道人类的道德和人类作为动物所表现出的本能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这样的问题,你就像进到了一个没有出口的迷宫,可能它被设置出来本身就是荒谬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