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90年代的作家饭局

北京饭局 作者:张弛


张弛

所谓的90年代不过是十几年前的事,现在想起来已经十分遥远了。比起现在,那时候很多东西还是回事儿,但大家又不太那么当回事儿。那时候朋友很多,根本不怕得罪,或者说得罪不过来。那时候的身体也很结实,造来造去觉得是在造别人。那时候人心思聚,一个饭局电话,往往一坐就二三十口子。没人问什么局,也没人问都约了谁。那时聚会可以没任何理由,也可以好几个主题。我就遇到过几次一个人过生日,另一个人跑过来发他的新书的情况,就好像出版社舍不得花宣传费。饭局结束往往才是夜生活的开始,于是大家从饭馆出来,便直奔酒吧,后者去K歌,或者切台球或玩牌。大有不聚不散,聚了更不散之势。

前几天去方家胡同的猜火车吃饭,见到了艾丹、大仙、黄燎原、杨葵和狗子他们,想起从前那些聚得最勤最密的日子,心生感叹。那时候大家都还没进中年的门槛,都有很强的自我修复能力,读到一篇作品还都有反应,也有共同关心的话题。饭桌上随便聊几句,回家整理一番,都是一篇不错的随笔。那时大家几乎都不怎么上网,更别说博客了(幸运的是,在酒桌上几次见到徐老师本人,好像当时她还不叫老徐),所以当面聊天听着才新鲜。而那帮80后更是一群小逼崽子,哪儿有人带他们玩儿,当然也就想不到他们会直接跨过文学去搞文学。现在可好,即便好不容易凑一起,也吃不到一块了。有人戒酒,有人食素,有人没喝几杯就大醉,还有人坐在那儿神游物我之外。唯一令人欣慰的是,大家都不抢着买单,总有人悄无声息地把账结了。

在90年代,除了跟上述几根老干葱聚会,我还喜欢赴书商组织的饭局,因为到场的基本上还是这几个人。后来还有石康、虹影、赵赵、春树之类。当时的书商真是慷慨,好吃好喝好招待,之后还给大家出书。其中一些书商,本身就是作家或诗人,如简宁,他当时的黄亭子50号成了北京的诗歌大本营。还有给我出《北京病人》的丁晓禾,不做书商好多年,想不到他居然成了作家,上星期突然收到他写的一本长篇小说《算账》。翻开一看,好在内容跟那些饭局无关。不然的话,真不知道当年的那笔糊涂账从何算起。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