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定决心和采取行动这件事,无论从何时开始,都不会太迟。我自己的故事,就是最好的证明。
很多人一定都很好奇,在美国拿到舞蹈史与舞蹈理论博士学位的我,怎么会回到台湾成为畅销书作家,开始推广全民搭讪运动,并在出版了八本书之后,又摇身一变成了新世代激励达人呢?在美国花了五年时间拿到舞蹈学位,却不在该领域里继续耕耘,不是有点可惜吗?且听我娓娓道来。
话说我在美国求学的尾声,也就是最后半年左右,是心情最复杂的时候。如果有拿过高等学位经验,包括硕士或博士学位的朋友都知道,在最后的这个时期,每位研究生都非常容易产生焦虑的情绪,觉得自己似乎只要再进一步就可以拿到学位,但是又很担心或许一切不会如想象中的那般顺利,要是半途出了什么差错,造成研究中断,那么之前的努力不就全都白费了吗?
于是,这个时期的研究生常常无心于写作论文,总是写到一半就开始上网去做其他的事,或者是打扫房间、学习才艺、去购物网站买东西,要么就是突然开始探讨生活的目的与生命的意义。硬撑下来的人,最后终于拿到学位;撑不下来的人,往往就在最后这一刻放弃。关于这种研究生论文写作症候群,江源慎先生在他那篇被无数人转载,名为《研究生症侯群》的文章中有极为详尽贴切的描述,看了此文保证让曾经经历过类似人生阶段的人心有戚戚焉,捧腹大笑或者暗自垂泪。
当时的我也一样,前述这些症状一样也没有少,出门都在想会不会突然被车擦撞,坐飞机都担心会不会坠机。写论文的时候更是难以专心,没事就会想上购物网站买东西,费尽心力在网络上搜寻,只因为想找到那首在路上随意听到的曲子。我甚至还想起小时候最想学习吹奏乐器,但是因为家里没钱父母也不在意,一直未能完成此心愿,心血来潮便打算买个萨克斯风来学习。看到这里你就知道,当时我这研究生症候群也算是病得不轻。
幸好当时我虽然有研究生症候群的症状,但我的脑子还算清醒,心里知道再怎么痛苦艰辛,毕竟已经在美国花了四年左右的时间,无论如何都要先把学位证拿到,再想想未来的路该如何走下去。
我接着又想,既然遇到了瓶颈,在这个最后的阶段里面,要怎样才能激励自己呢?要怎样才能维持对论文写作的热情与活力呢?
突然,我脑中闪过了一个画面,依稀记得前一阵子在电视购物频道的广告上,似乎看到有人在推销激励书籍。于是我灵机一动,心想不如来听听这些美国的心灵激励大师们,到底在说些什么东西?当时的想法很单纯,就是觉得听听这些名家的说法,也许能激励被“论文病魔”缠身的我,燃起继续写作的斗志,而且就算听完觉得他们说的都是一堆狗屁,至少能加强我的英语能力。
于是我开始在eBay(全美最大购物网站)上面搜寻,输入关键词motivational talk(激励演讲),第一个映入眼帘的就是安东尼·罗宾。在看到安东尼·罗宾这个名字之前,我对他只有很模糊的印象,除了知道这个人好像很有名之外,其他一无所知。我搜寻后发现网络上贩卖他二手录音带和CD的价位实在很便宜,加上运费也不过是十五美元,于是也没有多想,便直接订购他的作品。三天后东西寄来,我乖乖地照着上面的指示,从第一天的录音课程开始,听到第三十天。这一听,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
光是看安东尼·罗宾的书,还感受不到他的魅力和魔力,听录音带当然有用,不过效果最大的还是亲自去上他的课。我真庆幸自己的英文还不错,能听懂他所讲的全部内容,从第一天开始,我就知道,这个自我成长的语音课程绝对有用。从自我激励、目标设定、采取行动,到建立完美的人际关系,巨细靡遗。听完他的带子,我最大的感悟就是:我想和他一样成为一个演讲家,一个能够带给更多人正面影响的激励大师。
成为激励大师的这个念头,过去曾经在我的脑海中闪过,但是在听了安东尼·罗宾的课程之后,更加强了我的这个信念。我仔细思考,虽然自己拿的是舞蹈史与舞蹈理论的博士,对舞蹈这个领域也算有兴趣,但扪心自问后我更清楚,那只是一个还不错的兴趣而已,并不是会让我想去疯狂尝试、去实践、去发扬光大,和别人提起时眼睛会发光、念念不忘、朝思暮想的兴趣。
我对舞蹈教学与推广是有热情没错,但是那热情有大过台湾“新古典舞团”的刘凤学老师和“云门舞集”的林怀民老师吗?有大过现代舞的创始者伊莎朵拉·邓肯(Isadora Duncun)和鬼才编舞家摩斯·肯宁汉(Merce Cunningham)吗?我对舞蹈研究或学术研究的确有着不小的热忱,但那热忱有大过我的指导老师——舞蹈研究界的巨擘苏姗·福斯特(Susan Foster)和加州大学的女性主义权威吴燕娜教授吗?
经过反复思索,得到的答案全部都是否定的。所以,我知道自己就算从事舞蹈研究和舞蹈教学的工作,将来获得的成就也超越不了前面提到的这些巨人,连想并驾齐驱都很难。为什么?因为热情不够。
请不要在这个时候问我既然早知如此,当初又何必在留学时选择申请舞蹈系?人生其实根本就没有“早知如此,何必当初”这种事。太多的时候,我们都以为当下已经替自己做出了最好的判断与决定,但随着时间流逝,借由学习与成长,我们会修正改进,慢慢清楚知道自己还有比手边正在从事的工作更想做的事情,于是需要否定过去的自我以及过去的决定,重新寻找新的人生方向。
这时,不必为了已经覆水难收的过去痛哭流涕,而应该试着赋予未来新的目标与更积极的意义。毕竟如果人生都能够预知,完全没有意外,那还有什么意思?人生的目的,不是活在反复的扼腕、懊悔与失意中,而是在找到新目标之后,能够抛弃过去,勇敢地朝新设定的目标迈进,这就是我当时想通的最大道理。
于是,听了安东尼·罗宾的语音课程之后,我豁然明白以前尽管没有好好思考过这个问题,也以为自己会在学术圈中继续走下去,但是把一切想清楚之后未来的远景又是如此明确。远离舞蹈这个领域看起来似乎存在着许多的不确定与风险,但我相信,任何一个决定,从现在开始做选择并采取行动,永远不会太迟,我一定要做我自己最想做的事,而且是一件石破天惊的事。
只是,那到底该是件什么事呢?到底什么样的主题或发展策略,能够让我也成为像安东尼·罗宾一样的激励大师,但又不会陷入模仿抄袭前人的窠臼呢?
反复思考之后,我想到了一个议题,它是一个能够结合自信、沟通技巧以及情绪管理的讨论,以这个议题作为主轴发展下去,一定能够实现我成为世界级演讲家的梦想。这个议题就是:搭讪!
看过《搭讪圣经》和《第一次搭讪就上手》这两本书的朋友一定都知道,其实我通过书本所要传达的,不外乎是建立自信、沟通技巧、面对挫折,以及情绪管理的能力,这也是所有激励课程与讲座的核心论题。
但是,大家想想,一个刚从美国留学归来的留学生,跟出版社表示要出一本关于自信或人际沟通的作品,有人会想出版他的书吗?如果跟公司表达他想去演讲的意愿,主题锁定在自我激励和两性沟通,有人会搭理他吗?
答案很清楚明白:没有人知道他是谁,更没有人理会他,因为这家伙既没有名,更没有钱。更何况当时这种励志与两性的图书市场,早已被诸多前辈们占领,各自打下一片天地。我要能够突围,势必要有一番不同的话题与行销方法作为“蓝海策略”,才能顺利切入这个市场。
于是,搭讪就成了我的蓝海策略。我先用搭讪这个夺人眼球的标题来吸引媒体和读者的目光,成功的造势之后,才能顺利地推广自己希望帮助更多人从外型、口才、内涵、情绪管理等层面进行全方位提升与改造的理念。
曾经有位读者来信说得好。眼尖的他在我的第三本书出版之后,就发现我根本是“以人性好色之名,行普渡天下众生之实”,这真是再正确不过的评论。而这样的操作,也被证实了是成功的,否则,大家不会看到这本书的问世,以及现在开始跨领域地书写关于自我激励、创意行销与情绪管理相关书籍的我。
看了这个故事你就能了解,任何成就的开始,就只是一个想法、一个信念罢了,关键看你如何操作它,就会成就不同的光景。连搭讪这个过去被妖魔化的名词,都能顺利转化为正面的名词;从原本大家只敢私底下偷偷议论的话题,到现在人人琅琅上口的讨论,这就是一种成就,也是我一开始就相信自己一定会做出一番成绩的信念所造成的结果。我付出的努力不仅是为了和更多读者分享我的激励故事,更是为了挑战自己的无限潜能。如果我可以做到,相信跟我一样平凡的你,也一定可以做到。重点就是拥有信念、决心、行动和坚持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