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的情人节,北京满街玫瑰,满街爱情。
我坐在咖啡馆,看着柴静走进来。没有因为这个日子而妖娆一点,黑外套黑围巾,直短发牛仔裤,她挎着书包抱着书,清新如初。
第一次采访柴静,距今已逾10年。
那时,柴静是湖南文艺广播电台主持人,主持一档叫《夜色温柔》的节目,大受欢迎,电话和信件从北京、香港、天津、西藏等地涌来。她却主动辞职,要去北京读书。
柴静不是循规蹈矩之人。在长沙铁道学院读书时,她少言寡语,只贪恋广播里的人声热闹,毕业后应聘去了电台,完全丢掉了自己的会计专业。
小女生挣不到多少钱,租来的房子在6楼,时常断电停水,难免沮丧。19岁生日,房东收完租金,她身无分文,冒着倾盆大雨,湿淋淋地走到电台。1995年,她主动要求加做一档午夜节目,不计工资。
若干年后,散去的听众仍记得那个清冷的开场白:“我是柴静。火柴的柴,安静的静。”因为孤独而始的《夜色温柔》,打开的,也有她自己的心扉。
那时,她常说“宇宙洪荒,电光石火”,常放郑智化的歌:“玩火的孩子烫伤了手,让我紧握你的小拳头……”那时,常有军人、学生、小职员在电台大门外等候,只为送她一盆花、一盒润喉糖。4年后,她在电台里依依告别:“感激你们的诚恳,愿意和我共同负荷人生。”
辞职后,柴静对记者说:“来到北京,人就像一把刚出鞘的刀,充满对未来的狂想和激情。”
第二次采访是在2002年。
柴静刚从北京广播学院毕业,成为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的子栏目《时空连线》的主持人。这档节目在一尘不染的演播室录播,柴静连线各路嘉宾,对时政事件进行深度评论。我在玻璃窗外等,看她录制结束语,不知为何,同一处她说错了几回,屡屡重来。
彼时的柴静每天读大量专业书籍,整个人扎进工作里,“却找不到状态,甚至不知如何提问”。
2003年,柴静调到《新闻调查》栏目任记者,从主题性调查、事件性调查到内幕调查,开始深入接触“新闻当中的人”。她关注他们的生活,认知他们的困境,犹如关注认知另一个自己。面对死亡、黑幕、阴谋和不公,她穿越恐惧,直抵事件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