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5.动物的报复行为

动物趣谈:有趣的动物们 作者:读者丛书编辑组


杨世诚

蜜蜂一般是不主动螫人的,只有遭到侵害而万不得已时才以死相抗,实施报复行为。1996年的金风送爽时节,某村一养蜂人早晨把5箱蜜蜂运到村北草地上摆开,以采集秋花蜜源。巧合的是,同村一村民也赶几只山羊到此放牧,并将老山羊拴在离蜂箱不远的一棵小树上。到中午,一只小山羊撒欢蹦到一个蜂箱上,踩死了几只蜜蜂,同时惊吓了飞进飞出和在巢箱内忙忙碌碌工作的蜜蜂。这还了得!蜜蜂顿生杀机,纷纷向几只小山羊发起进攻。小山羊蹦跳着、哀叫着四处逃窜,群蜂穷追不舍。很快,5箱蜜蜂倾巢而出,农田里的群众、道路上的行人、天上的飞鸟、地上的畜禽都成了蜜蜂攻击和报复的对象。可怜那只拴在树上的老山羊欲跑不能,被群蜂螫得四蹄朝天,当场毙命。

蜜蜂的报复行为属于先天就有的本能行为,这是小小昆虫在天敌众多的自然界里求得生存的一种方式。它们”群起而攻之“的秘密武器是工蜂释放出的报警信息素--由20多种有机化合物组成,这些化合物具有很强的挥发性,能迅速扩散,激起群蜂的螫刺反应,从而向入侵者发起进攻。

动物报复行为在无脊椎动物中并不多见,在进化程度较高的脊椎动物中比较突出。

猫头鹰生有一副双目远视的”望远镜“和一对异常灵敏的”顺风耳“,在漆黑的夜晚,对鼠类的一切行踪和咬食声响能明察秋毫,是鼠类最强有力的天敌。1988年春,一对猫头鹰在某一农家的墙洞做窝,孵卵育雏。不料在5月9日,这家8岁的小男孩利用猫头鹰外出采食的空隙,召集邻居的几个小伙伴,将嗷嗷待哺的雏鹰掏了窝,4只雏鹰被摔死3只,1只带回家中。猫头鹰发现儿女被盗,终日悲鸣不止,四处寻找,终于发现了雏鸟的下落。于是,两只猫头鹰栖在这家院边的树上整日守候,伺机报复。5月17日清晨,这家主人刚走出家门,只听”扑“的一声,等候在树上的一只猫头鹰俯冲而下,迎面袭来,此人躲闪不及被啄伤右眼。猫头鹰的报复行为是对人类的一种惩罚,是对掏窝、打鸟、捡鸟蛋等野蛮行为的绝妙讽刺!保护猫头鹰,保护猛禽,保护鸟类,真正把它们视为自然界的一员,这是人类应该采取的积极态度。在众多的鸟类中,具有报复行为的多是具有较强攻击能力的猛禽类,如鹰、隼等。相比来说,哺乳类动物的报复行为较为常见。

大象是动物园里非常受欢迎的动物,因为大象有着与众不同的特殊体态:粗壮的身躯,柱状的腿,蒲扇似的耳朵,长长的鼻子,一双极不相称的小眼睛。就是这种外拙内秀极其聪慧的陆地最大动物,只要受到人类不公正的待遇,便伺机进行报复,并且报复性很强。一名饲养员因心情不好,干活时觉得大象有点碍事,便抽打它,让其挪开。仅受了一次委屈,这头大象便记了仇,第二天当饲养员经过它的面前时,便进行了回报--用鼻子抽打饲养员的脚后跟,这位饲养员”哟“了一声,坐倒在地,从此成了瘸子。意大利人萨尔瓦托雷和两名朋友到泰国旅游,当在普吉超级市场门口遇到一头大象时,便兴冲冲走到大象跟前,想骑在大象上照相留念。想不到,他由此惹下了杀身大祸。就在萨尔瓦托雷拉住大象的尾巴准备爬上象背时,突然间大象狂怒起来,转过头用鼻子抽他,随即把他卷起,重重地摔在地上踏死。在场的人根本没法搭救。

野生大象同样具有很强的报复心理。几年前,在孟加拉首都达卡东北约200公里的地方,一头幼象被一列行驶的火车撞倒。母象极其愤怒,它走上铁轨,拦住下一列火车,用头猛撞火车头,致使火车引擎失灵,不能行驶。

动物报复行为的力度往往与动物的进化等级成正比关系。与人类同属于灵长类的猿猴,身长140厘米,体重70公斤,是一种较为凶猛的动物。1974年12月15日中午,非洲索马里某一部落的一个农民拿着棍棒追赶一只偷吃农作物的猿猴时,突然从路边又窜出3只同伙朝这个农民猛扑过来。此后,双方援兵纷纷赶到,30位农民和400只猿猴展开了一场混战,好不容易打退了猿猴的进攻,但猿猴并不善罢甘休,第二天上午纠集500只庞大的猿猴队伍再次向农民发起袭击,结果两败俱伤。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动物的报复行为应验了人类这句行为准则。事实上,早在19世纪的生物进化理论就既揭示了人与生物界的历史渊源,又强化了这样一种哲学意识,即人类是高踞于整个生物进化顶级的“万物之灵”。当今世界,人类似乎达到了统治地球、主宰万物的至尊地位,然而,现代环境危机和生态学的发展却时刻严肃地提醒人们,人类只不过是整个自然界和生物因果链条中的一个有机环节。人类文明不能与自然对立而存在和发展。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崩溃之日,就是人类遭受自然的报复和惩罚、导致自我毁灭之时。人类要尊重自身的生命价值,就必须把自己视为大自然中平等的一员,把人类的权利观、伦理观和价值观推广到自然界中去,尊重蓝天碧水的生态价值,尊重鸟兽鱼虫的生存权利。否则,人类将会遭受自然的报复和惩罚。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