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临死之际你会感受到什么(1)

失落的奥义 作者:陶淘


 

“首先,他感觉到生理衰竭到达极限,亲耳听到医生宣告自己的死亡。然后,出现一种令人不安的噪音传入耳际,类似于铃铛声或者嗡嗡声;同时,感觉到自己快速地通过一条狭长灰暗的隧道。突然间,他又发觉他自己脱离于肉体之外,但是依然在医院手术室里,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审视着他自己的身体。还以这种奇怪的方式看着医生对自己竭力地进行抢救,情绪起伏不定。”

“过了一会儿,情绪波动渐渐地平缓,他终于接受了自己的奇特处境。他注意到另一个他自己的‘躯壳的存在’,当然,这个躯壳完全不同于那具已然遗弃的有形身体。这里也许使用‘存在’,而不是用‘身体’来形容更为合适。很快,其他的事情开始发生,有一些人迎接他的到来,并帮助他脱困。他发现已经亡故的亲友再次现身,同时还会有一个他从未见识过的灵体,温暖而又充满着爱意,类似于一种光晕。这种光的存在会以无言的方式,向他提出问题,让他评价自己的一生,并把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做全景式的快速播放。某个时刻,他会发现自己正在往一个关卡或者边界走去,冥冥中感觉到那是一条生死间的有效界限。然而他却突然发现自己必须返回原来的世界,还没有到离开的时候。此时他会出现抵抗甚至是拒绝性的情绪,因为,到目前为止,他对死后的世界充满好感,不想再次回到现实。在这死后的世界里,他一直沉浸于某种强烈的喜悦、慕恋以及平静的情绪中。尽管如此,他还是不由自主地回到现实中的躯壳里,并结束了这段美妙的旅程。”

“在醒来以后,他想把这一切都告诉别人,却觉得难以表述。一方面,他发觉无法通过正常词汇去准确表达那段在异世界里的经历;另一方面,他的叙述总是会遭到别人嘲笑,被当作胡言乱语。所以,他选择了缄口不言,不再向他人提及。但是这段体验为他的人生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尤其是在对待死亡的态度之上,他会与普通人差别甚大。”

这一段“死亡体验”是穆迪所总结和归纳的濒死经历中最具典型性的模式特征;每一位接受过相关调查和采访的曾经亲历濒死体验的人几乎都在描述中谈及了类似内容。而且,穆迪并不像“现代遗传学之父”格里高·约翰·孟德尔(Gregor Johann Mendel)那样刻意忽略掉背离“标准模式”的“少数个案”,而是以其严谨的科学态度,在《生命之后的生命》当中坦诚地说明这套经典模式的不足:

“一、尽管不同人的陈述,总是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但是并不存在完全雷同的案例。虽然确实有一部分案例之间的差别不是特别之显著。”

“二、我尚未发现有什么人在陈述中一次性提供了上述15个主要相似点中的全部内容。大多数人提供了其中的相当一部分要素。比如其中8个方面,甚至是12个方面。”

“三、全部15项所谓相似点中亦不存在完全普遍、在每个案例中都一定会出现的因素,虽然有几个因素确实具有相当的普遍性。”

“四、在这套抽象模式当中的任何一个内容部分,都在不止一个案例中出现。各部分的内容都可见于许多被调查者的叙述之中。”

“五、本人所要尝试刻画的濒死经历的各个阶段,并不一定和我所总结的‘典型过程’完全相吻合。比如说,很多人曾经表示,在他们真正地脱离自己的实体之前,或者同时,就看到了他们所描述的光之存在;而不是我之前所说的在此之后的某个时刻。不过在这套模式中,死亡各阶段出现的次序是具有典型性的,几乎没有出现完全相反的例子。”

“六、一个人经历的濒死体验的程度深浅,似乎与他是否经历了真正意义的临床死亡及其持续的时间有密切的关联。那些被宣告临床死亡的人比起仅仅面临死亡威胁的人,往往经历了更为完整的濒死体验;而临床死亡时间越长的人,其体验就越深刻、越完整。”

“七、我也曾经在与一些被宣告死亡而后又复生的人的深切交谈中发现:他们对死亡后所发生的各种事情一无所知,且未曾经历过濒死体验里的任何所谓的要素。而更为有趣的地方是:有些病人在间隔数年中不同场合里多次被诊断为临床死亡并生还,而他们告诉我在某次死亡过程之中有完整的濒死体验,在其他几次当中却根本毫无感觉。”

“八、由于本作品中材料的主要来源是报告、转述以及陈述,都是别人提供的信息交给我本人,所以,当书中指出‘典型濒死过程’的某一方面没有在某条案例中出现时,不过是表明这个人并没有告诉我关于这方面的事情,而非意味那件事从未发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