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看到资深媒体人袁一泓写了一本关于房地产的书,又有人来关注房地产,真是一件开心的事。
这几年媒体人写房地产方面的书不在少数,而且大多是一些资深媒体人。一泓可以说是这里面资深中的资深,不夸张地说,我们是互相看着长大的。
他看着房地产业从小到大,从幼年的啼哭到青年时的粗声喘气,再到中年以后对未来的憧憬和惶惑。我也看到他从初入这行时候的羞涩、稚嫩,到年轻时候的冲动、批判,再到将近中年之后的沉稳与思考。在这样的背景下,我相信这本书很有看头。
这本书和其他媒体人写的房地产方面的书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它有很多道德假定,把自己放在一个道德优势和批判的位置来看房地产中所发生过的故事,除了一些专业的评论和个案的描述,大多掺杂着道德判断。这是目前媒体人写房地产,特别是小说家写房地产普遍的倾向。我不能说这样对还是不对,但是我注意到这是一种常态。
我觉得从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来看,它的好坏优劣其实要很长时间才能看得清楚,理论上形成看法比事实的发生需要更长远的时间,如果要从道德上判断,则需要比理论的形成更长的时间。道德是历史的,所以需要历史来沉淀。
换句话说,一件事情、一个个案一分钟就能讲清楚,事情发展的一段过程两三年就能清楚,但是要把它从理论上讲清楚,可能要十年、八年。而要把这件事情、这个过程变成道德上的看法,也许是半生一世都扭转不过来,最后才能有结果。我并不期望这种道德批判会在我有生之年消失,但是我注意到世界上所有事物之间,由事实到理论再到道德这样一个变化递进的过程,首先需要耐心地直面现实,然后逐步理清背后的规律和理论,最后才能看到它的道德光芒。
围绕着房地产将近20年的历史和发展一直存在着吵吵嚷嚷的声音,看似很多,其实只有四种。
一种是政府的声音,它是围绕公平在发言,要维持稳定,保护低收入人群居住的权利等;第二部分人是经济学家,他们总是围绕危机、泡沫,站在警示、批判的角度发言,经济学家中95%以上在唱衰和预示危机,如果不说危机经济学家会失业。但是当发现错误时,经济学家最先逃避,极少有人反过来批判自己;第三类声音来自于消费者,消费者借由媒体来传达自身的愿望和批判,主要是抱怨房价高、质量差、服务差,这也是一贯的声音。在这个过程中,道德批判和专业意见,以及某阶段的情绪都搅杂在一起,非常精彩,而且故事性也最强;第四部分则是地产商的意见,作为地产业的投资人,他们始终表达乐观态度以及产业发展、规律、趋势,间或有些诉苦和抱怨,如抱怨税高、地价高等。
这20年当中,如果拉回到15年、10年前,四种人里谁说得最正确呢?不是声音最高的人最正确,也不是声音小的人最正确,用互联网搜索的结果是:消费者和客户永远是正确的,因为希望一个产品价廉物美、服务好,这是天经地义的,所以说出来的要求永远都是正确的;第二个正确的应该是政府,它希望社会保持稳定、公平正义,这也是天经地义的;再其次是地产商说的是正确的,现在有Google、百度,可以检索出过去地产业10年、15年发展的历史,地产商嘴里说出来的话,绝大部分被证明是正确的,但是这部分经常被社会道德歪曲,比如任志强讲的很多话今天来看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被道德批判得最厉害;讲得最不正确但是最吸引眼球的是经济学家,因为讲危机最危言耸听,有几个经济学家讲了五六年危机,每年都讲泡沫会破灭,但是从来没有对未曾破灭给出合理的解释,显然经济学家正确的概率要小于民众、政府和房地产从业者。
一泓的书里前三种都有表达,既表达了政府的一些意见,也反映了房地产从业者的一些看法,当然代表更多的是消费者的意见和观察,但他最大的好处是他没有对经济学家的意见随声附和,这本书还是一个非常认真的作品,透露出作者的独立思考。
序 浮云里的神马Ⅲ一泓是个非常勤奋的媒体人,几乎每周都可以在各大媒体上看到他新鲜的短文和评论。连续的观察会使很多思考慢慢扎根,我通过一泓的视角和深入思考,发现了一些以往被忽略的视角。这也有助于我对过去的从业经验进行反思,也有助于重新审视自己的定位。揽镜自照不免会生出些许新的异样体验,这种心理过程弥足珍贵。
历史的过程并不因为一泓的一本书而终结,也不会因为我上面这番话而停顿,我们都需要面对每一天升起的太阳,掀开人生新的篇章。我期许每天都有阳光,都有新的故事、新的惊喜和新的思考。
是为序。
(作者系万通集团董事局主席、万通控股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