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三十辐共一毂, 三十根辐条集中在车毂的周围,
当其无, 正是由于它们拱起一个空壳,
有车之用。 所以才成就车的用处啊。
埏埴以为器, 烘烧黏土制作器皿,
当其无, 正是由于它的中心是空的,
有器之用。 所以才有容器的作用。
凿户牖以为室, 开凿门窗建造房屋,
当其无, 正是由于它的中间是空的,
有室之用。 所以才有了房屋的用处。
故有之以为利, 总之“有”可以对人们有利,
无之以为用。 “无”也可以被人们利用。
人生觉悟
古代的车轱辘有三十根车条支撑,而车的轱辘中间有一个空芯,是用来连接在车轴上的,而车轴是与车身相连接的,如果没有这个空芯,也就没有车可以用了。用黏土烧制成的器具,中间也是空的,不然就无法用来盛物品了。而我们建造的带窗户和门的房屋,里面也有相应的空间,如果没有,我们又如何生活在里面呢?
世上所有的事物,好像都是以“有”的形式存在着的。我们都见过“有”,可是有谁又见过“无”呢?然而老子却通过上面的例子,发现了“有”和“无”之间的微妙关系。它们是相辅相成的,是矛盾统一的。“有”的另一面是“无”,而“无”的另一面是“有”,“有”离不开“无”,“无”也离不开“有”。世上的事物就是这样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存在着的。这就好像书法一样,蒋骥在《续书法论》中说,“运实为虚,实处俱灵;以虚为实,断外俱虚”。实与虚就好比有与无,成就了书法的意境。
我们人类为了弄清楚、把握住繁杂多样的事物,不仅给各种各样的事物起了名字,而且还会从颜色、形状、体积、面积、重量、质量、数量等方面来区分。比如我们看见一只猫,我们知道有猫的存在,并且根据它的叫声给它起了名字,而且发现有不同种类的猫,于是又根据它们的外形和颜色加以更细致的区分。如白猫、黑猫、花猫,虎斑猫、折耳猫等。猫是这样,其他物种也是如此。我们看到花朵,就给花朵起了名字,为的是识别它们、记住它们,也为它们起了很多与它们的颜色、外形等相适应的名字。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事物,是人类的一大发明,有了这样的经验我们就可以举一反三,由此推论出世界上其他的事物。这是从无到有。
然而,“无”的东西好像是没法见到,更无法把握。形形色色的人,我们都见过了,而我们人类信奉的各种各样鬼神,就没有人见到过。庙宇中、画卷里的那些神鬼的模样都是按照人的摸样想象出来的,那么这种无是如何转变为有的呢?是由我们人类的生活中加以想象得来的,是将我们人类生活的外延扩充,假设了天上也有一个世界,也有一个皇帝,天上也有花草树木,马、羊、牛、犬,只不过比我们人类多了一些法力罢了。其实现实生活中并没有他们的存在。而这又是从有到无了。
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达,我们原先看不到的、不知道的,都可以通过科学技术看到和了解。比如电的发现,分子、原子的发现这些以前我们没见过的,不知道的,现在我们发现了它们,了解了它们。这也是从无到有,而我们人类众多的知识与财富就是如此得到的。
记得《百喻经》中有这样一个禅宗的故事:一个叫灵佑的和尚跟随百丈禅师学禅,有一天,他来到正在打坐的百丈禅师身边。百丈禅师问:“谁?”灵佑答:“我。”百丈禅师说:“你看看炉中还有火吗?”灵佑看了看说:“没有。”百丈禅师站起身,走到炉子边,在炉灰深处拨出几粒火炭。他夹起来给灵佑看:“你说没有,这是什么?”灵佑一下子悟了道。
只知道明处的“有”,而无法知道暗处的“无”的人,又怎能了解到“无”的伟大用处呢?这不正是告诉了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不要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在管理中更是不能只看到“有”,而忽略了“无”的存在和作用。只有两样都了解,并且都采纳的人,才能在人生和事业上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