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既无过之,亦无不及

中庸的谋略 作者:丹明子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我知道了,聪明的人实行得过分了,愚蠢的人达不到它的标准。中庸之道不能弘扬,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实行得过分了,不贤的人达不到它的标准。这就好像人们没有不需要吃喝的,但是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出滋味。”

人生谋略

我们经常有这样一种坏习惯,那就是越是普遍存在的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就越容易被我们视而不见,因为我们已经对此习以为常了,觉得它没什么了不起的,中庸的道理就是这样。比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经常会发生骑驴找驴的现象。孔子认为,中庸之道之所以不能够普遍实行,是因为那些所谓的聪明人太“聪明”了,处处要显示出自己的智慧来,结果反而画蛇添足,凡事都做过了头,甚至使事情向相反的方向发展。殊不知,“聪明”的智慧应当自然而然地流露,要建立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之上,事情要做到恰到好处的地步,决不能为了聪明而聪明,不懂得这一点,就不可能做到“中庸”。

中庸智慧的核心是恰到好处、适可而止,无过之亦无不及。大军事家曹操可谓深谙此道。据《三国演义》一书中讲,曹操攻下张鲁的老巢南郑,取得重大的军事胜利。这时,谋士们纷纷进言,劝曹操乘胜进军,直取益州。主簿司马懿认为,此时刘备刚刚灭掉刘璋,全蜀上下并未归心,益州一胜,再乘势进兵,刘备之军势必瓦解,这个天赐良机不应当失去。谋士刘晔也认为,一旦错过战机,刘备安定蜀民,据守关隘,日后就难以消灭了。

曹操却不以为然,他认为夺取益州的时机还不成熟,因为刘备此时刚刚夺取胜利,军力旺盛,士气高涨。另外,尽管孙刘两家矛盾不断激化,然而一旦曹操的拳头伸得过长,后方必然空虚,那么此时作壁上观的孙权绝不会袖手旁观,失此良机,而很可能绕过荆州直袭许昌。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曹操更应当适可而止,按兵不动,而不能头脑发热,图一时痛快。后来的事态发展,就证明了曹操的决策是正确的。能以“中庸”之道行事的人,一定是真正的智者。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明白这个道理,这样我们才能成为生活的强者和智者。

与那些所谓的聪明人相似的是那些愚蠢或者迟钝的人,他们思维迟钝,行动较慢,做事情不是过了头,就是达不到正常的标准,所以,他们离中庸的境界也有很大的差距。

有兄弟二人,差不多同时受雇于一家超市,一开始他们都从最底层的工作干起。工作半年之后,哥哥受到总经理的重用,职位一升再升,不到一年就当上了部门经理。而弟弟就好像被遗忘了似的,还在原地踏步。弟弟百思不得其解,终于有一天他忍不住了,向总经理提出辞职,并且抱怨总经理待人不公平。

总经理耐心地听完这个弟弟的牢骚。说实话,他也知道这个弟弟人品不错,可是总觉得这个弟弟工作干得不到位,好像总是缺点儿什么。他忽然有了一个主意,于是说:“我想请你马上到集市上去,看一看那里有什么东西正在出售。”

弟弟对总经理的要求有些疑惑,不过他还是去了,并且很快从集市上回来了。他说:“刚才集市上只有一个农民拉了一车土豆在卖。”

“一车土豆大约有多少袋,多少斤?”总经理问。弟弟不知道,只好跑去问,回来后说有40袋。“40袋土豆要多少钱呢?”弟弟还是不知道,不得不再次跑到集上打听。总经理看着跑得气喘吁吁的弟弟说:“请你在这儿休息一会儿吧,看看你哥哥是怎么做的。”说完便把哥哥叫来,对他提出了同样的要求。

不一会儿,哥哥从集市上回来了,他向总经理汇报说,到现在为止集市上只有一个农民在卖土豆,有40袋,价格适中,质量很好,他还顺便带回来几个土豆让总经理看。又说,这个农民明天将带几箱西红柿到集市上,价格还算便宜,可以从那里进一些货。他想这种价格的西红柿超市可能会要,所以他不仅带回来几个西红柿做样品,还把那个农民也带来了,现在正在外面等着呢。

应该说,这位哥哥的行为最接近中庸之道,因此他可以在立身处事之时处于领先的位置。那些所谓的智者,也就是有小聪明的人,其行为超过了中庸,而愚者的行为又不及中庸,所以在生活中只有亦智亦愚的人才能真正获得成功。亦智亦愚就是该智的时候智,该愚的时候愚。换句话说,那些爱耍小聪明的人要收敛一点不必要的显露与锋芒,那些愚笨的人要多一点勤奋与努力,这样就可以不断趋于中庸的境界了。

同样,那些贤明的人,因为实力强,精明能干,对自己难免高标准、严要求,做起事来就容易过头;不贤明的人,能力弱,反应慢,做起事情来自然就可能“欠火候”。这两类人都应该多多审视自己的行为,贤明的人在工作时要稍稍松口气,不贤明的人要时刻鞭策自己加倍努力。

中庸的道理其实就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边。为什么这么说呢?《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了晏婴的一段话,晏婴说,做汤要在水里放上酱、醋、盐、梅等佐料,与鱼、肉一起烹,每一样东西分量都要合适,少了加一点,多了去一点,这样才能做出美味的汤来,这其中就是中庸的道理。对于人们不能行中庸之道的原因,孔子认为就如同“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的道理一般,就像人们每天都在喝汤,可是却很少有人真正品味其中的“滋味”。中庸之道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人们稍有遵循就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然而人们却意识不到它的存在,更不要说明白它的好处了。这就好像人人都明白,种庄稼的时候只有气候、土壤、水分、养料都达到最佳的平衡状态,庄稼才能获得大丰收,可是却很少有人体味到这其实就蕴涵着“增一分则多,减一分则少”的“恰到好处”的道理。

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自觉总结,并且切身实践那些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中庸的道理,做事情时就不会过了头或是做得不够,自然就会达到“中和”的境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