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注意到,在这篇演讲中,布什总统多次提到自己身为“耶鲁人”的身份。而且,从他充满自豪感的语气中,我们知道这并不是总统先生应景的套话。身为总统却念念不忘自己出身所在,缘于对于这种身份的高度认同,“耶鲁”的名校价值可见一斑。我还由此联想到,身份的定位和期待应该是人类洞见未来的首要评判标准。想当年,布什同学和迪克·布罗德海德正当青春年少,他们通过自身的勤勉,终于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自己应得的成就。不过,正如任何结论都基于前提一样,如果没有一代代“耶鲁人”对自我身份的高度认同与期待,也不会出现如此多数量的耶鲁名人群体。对此,布什总统深有体会。以至多年后,对这种身份还念念不忘:“那时候,听到大家常说‘耶鲁人’。那时我真的不知道‘耶鲁人’意味着什么。但是我坚信正是因为耶鲁,我才成为了一个更优秀的人。”
可是,未来的难以洞见,还在于未来的不可体验性上。“存在即我在”,这一命题直接证明了洞见未来的虚无。布什总统提到:“当我毕业离开这里时,我没有详细地规划过未来的生活。我认识一些人,他们认为自己做过计划。但是事实证明,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必然要经历坎坷,这些坎坷许多是我们无法预料的。生活有其轨迹,是一个不断满足需求和谱写其人生历史的过程。走过漫漫人生路,我们才开始意识到自己并不是人生这本书的作者。”这段充满矛盾的话却是真实不虚的,因为人生就是矛盾的统一。未来无法预料,生命却有其轨迹。我们真正需要洞见的,正是我们为什么不需要关注未来。因为,我们只需要体验好每一个当下,这所有的当下汇集成的生命轨迹,理所当然地、潜移默化地构成了未来的所有图景。所以,布什还去选修导师所反对的日本俳句课程,导师却不知,看似无用的课程,确是布什同学体验当下最好的工具。当布什高声复诵古代俳句的完美格式与声韵时,也许,这家伙脑子里正闪现着未来的某一时段里在白宫和日本人握手言欢的画面呢,现在,让他偷着乐吧!
过去—现在—未来,构成了时间三位一体的结构。其实,三者不过都是以“此在”为中心的感受而已。佛家云,“刹那间可见永恒”。或许,未来本就不可洞见,我们的凭借恰恰是我们到底有没有勇气证明“我在”而已。勇者无畏,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