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同镇一间窗上挂满霜花的招待所里,屋里的火炉子燃烧着熊熊煤火,余秋里身披军大衣,单手握着一个冒热气的搪瓷杯,站立在地质图前眉头紧锁,静默地沉思。用等高线标明的地震成果图显示出以大庆命名的长垣,南北长100多公里,东西宽20~30公里,三处明显的构造隆起极有希望连成一片总面积达2000余平方公里的石油富集区。可供使用的钻机仅有20台,按照传统的勘探方法,逐步扩边向外打井,恐怕三年也摸不到油田的边。
多年的军旅生涯,使余秋里习惯了用指挥作战的方法领导石油勘探,每当重大决策之前他总要请一大批参谋人员热热闹闹地讨论一番。陪同余部长来到松辽前线的石油工业部总地质师李德生,勘探司处长邓礼让等人被请进了余部长的临时指挥部。余秋里部长用手指着地图说:“情况你们都知道了吧?是不是越往北油层的厚度越好?”
李德生和邓礼让同时点点头,听余部长继续讲下去。“你们再看这里有滨洲铁路穿过,如果那里也是油田,对我们勘探队伍和器材的运输,工程建设,将来原油外运都是非常有条件嘞!”
李德生和邓礼让非常了解自己的老首长,一下子便猜中余部长引而不发的寓意,邓礼让说:“可以肯定地说,北边的情况比南边的好。”李德生更是直截了当,反问道:“你是说,拉开钻探距离?”
“对的嘞,”余秋里哈哈大笑起来。“甩开,来个甩开钻探,坚决地甩开钻探!”余秋里用他那仅有的一只巴掌拍在地图上,信心十足地说:“我们不能一步一步地爬,要大踏步地前进,挺进敌后,打他一个中间开花,在顶有希望的地方下钻!”
在北风呼啸,瑞雪纷飞,熊熊炉火烧出一片豪情的大同镇,松辽前线的找油人上至部长下到挥舞大钳的钻工,都在松基三井出油的喜庆之中陶冶、升华、感染着那么一种藐视困难,气势磅礴的革命加拼命精神。地质专家、部门高参、各级领导、井队职工,政通人和,说干就干,一往无前。总地质师李德生,迅速地拿出了布井方案:杏树岗、萨尔图、喇嘛甸三个构造上都摆上一部钻机同时打井……风雪之中,松辽大地被冻得像钢铁一样坚硬,三个钻井队,三部巨型钻机,用比钢铁还坚强的决心和意志,在松基三井北部的荒野上吹响了更加震撼人心的号角。
正如1997年在北京召开第十五届世界石油大会时候,一位大石油公司的董事长所描述的那样:“石油工业是激动人心、最富挑战性和最鼓舞人们的工业之一。”60年代初,中国石油发展史上最辉煌的一幕,余秋里部长以军事战略家的胆略和气魄,导演得有声有色。
三个月后,大庆长垣从南到北三口探井都见到了高产油气流,这便是史学家们称颂的三点定乾坤绝妙之笔。随后就是数万人的石油勘探队伍从大同镇挥师北上,轰轰烈烈地拉开了波澜壮阔的大庆石油基地建设大会战帷幕。
不朽的奠基石
由于松基三井出油而发现了大庆油田,这已经是近半个世纪的历史了。曾亲耳聆听邓小平1958 年中南海谈话的石油工业部勘探司主任地质师翟光明同志回忆起当年的情景时说:“这消息像一声巨雷,震撼了当时我国薄弱的石油工业,唤醒了沉睡的油海。松基三井的钻探成功,奠定了我国石油工业起飞的基石。”
是啊!松基三井以及大庆油田从孕育到诞生只用了不到五年的时间,这本身就是世界石油勘探史上的奇迹。由此而来,邓小平总书记当年的预言变成了现实,东北不仅仅是搞出油来,跳到了前面。而且这一跳,一发不可收,紧接着山东、华北、辽河、江汉、江苏、中原、乃至长江以北的大半个中国都在松基三井这一跳之后,相继发现了一连串的新油田。这一跳,把中国石油产量从解放初期的世界排序第27 位,一口气越升到如今的第5位。
回顾既往,心潮澎湃;展望未来,豪情满怀。新中国的石油工业满含着艰辛和豪迈,凝聚着奉献与拼搏。老一代的石油人为了今天的腾飞献了青春,献终身,而今又把儿孙送上了“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战场。一代接一代的前赴后继,可歌可泣!
1989年6月,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康世恩,回顾中国石油工业40 年艰辛历程的时候,十分动情地指出:“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崛起,凝聚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李先念等同志的关怀、爱护和支持;凝聚着广大石油职工为国争光、为民争气、为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争做贡献的集体智慧和血汗;凝聚着同石油职工并肩战斗的地矿尖兵为勘探石油、天然气所做的重要贡献和辛勤劳动;凝集着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央各部门、各级政府和各地人民群众对石油工业的大力支持和热情帮助。一句话,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崛起,是全国人民合力共建的一块历史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