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长夏应脾,谨防湿邪困脾

路氏四季养生经:国医大师养生家用说明书 作者:苏凤哲


长夏就是阳历的七八月份,阴历的六月份。前面讲过,中医学认为春、夏、秋、冬内应于肝、心、肺、肾,长夏与脾相应,也就是说,这段节气与人体脾的关系最密切,此时最宜养脾。

为什么长夏最宜养脾呢?因为长夏属土,脾也属土,长夏的气候特点是暑湿,暑湿与脾土关系最为密切。土是生养万物的,离不开湿,没有湿,养生无从谈起,但又不能过湿,过湿就会涝,脾的习性就是喜燥恶湿,长夏阴雨连绵、空气潮湿,最容易出现脾虚湿困的现象。

为什么说脾喜燥恶湿呢?这与其运化水液的生理功能是分不开的。脾主运化水湿,以调节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脾虚不运则最易生湿,而湿邪太过就会困脾。《素问·五行运大论》载:“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意思是,中央应长夏而生湿,湿能生土,土气能产生甘味,甘味能够滋养脾脏,脾脏能使肌肉生长发达……所以,长夏是健脾、养脾、治脾的重要时节。养脾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调情志。

脾为“中州之官”,主思虑,忧思则伤脾。长期过度的脑力劳动,会损伤脾气,使脾的运化功能减弱,导致不思饮食、困倦乏力,或使水湿滞留,导致肿胀、水肿。为了达到养脾强胃的目的,可以通过避暑、旅游、参加消夏晚会、夏令营等活动以解除思虑过度,防止脾虚湿困,使脾胃得到保养。

2.慎起居。

起居指的是起居作习的规律性和居处及活动的环境而言。夏季顺天时以养阳,“夜卧早起,无厌于日。”在外活动应避暑热、防湿邪。居处及活动环境在室外阳光充足时宜通风透光,远离湿地水域,保持干燥和空气流通,在室外阴天雨雾时应该尽量少开窗户,湿度应保持在50%~60%。此外,穿衣、盖被宜宽松舒适,盖轻薄松软的巾被,有利于散热透湿。暑必挟湿,故慎起居,解暑祛湿以养脾。

3.节饮食。

节饮食,主要是因为暑热使身体消耗太过,生理需要使饮食增加,且为了清热解暑而多吃生冷饮食,遏伤脾阳,使脾胃升降功能失常,出现胸脘满闷、纳呆、腹泻、肢体酸楚、头重如裹等症,故当节制生冷饮食,不可暴饮暴食,如有上述不适症状,除吃些易消化的温热饮食外,还可适当服些解表散寒、祛湿和中的药品,如藿香正气胶囊(水)等,不使湿邪滞留。

另外,“冬吃萝卜夏吃姜,不找医生开药方”就是指夏天暑热,适当吃些姜,以温脾阳、散寒湿,和中发表。姜是具有保健作用的蔬菜,又是防暑、祛湿、散寒、解表的良药。夏季人们出汗较多,代谢旺盛,饮食则宜清素淡软、富有营养、便于消化,适当多吃些新鲜瓜果、蔬菜、瘦肉、淡水鱼虾、豆制品等清热利湿的食物,少吃煎炸或过咸、过辣的食品。多喝绿豆粥、红小豆粥、莲子粥、粳米糯米粥、荷叶粥等,可解暑祛湿。体弱者,根据体况可增加有利湿强身作用的瓜果、蔬菜等,如西瓜、丝瓜、苦菜、芹菜、西葫芦、苦瓜、莴笋、黄花菜、木耳及其他食用菌类。在不可避免的涉水淋雨后,可喝姜糖水、姜丝可乐,达到出汗暖身,以防暑湿之病的功效。

4.远房帏。

肾为先天之本,主管水液代谢、藏精、主命门之火;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湿。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命火温煦脾土,使脾气健运,水谷精微得以适当转输。夏季暑热当令,耗阴较多,若频行房事,使肾亏于下,命火衰微,不能温煦脾土,使脾失肾养,故应节制房事,养精益肾,使命火旺盛;温煦脾胃,使水湿得以正常运化。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