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两个农村青年要外出打工,一个人叫张诚,打算去北京;一个叫李和平,计划去上海。
买好票后,两人在候车室里等车,结果不约而同地改变了主意。原来,候车室里的人议论道,上海人是很精明的,外地人到了上海,连向他们问路都要收费;北京人则比较质朴,见到吃不上饭的人,不但会给馒头,还会送旧衣服。
听到大家的议论,原计划去上海的李和平想,还是去北京好,不挣钱也饿不死,幸亏车还没有到,不然我真的要掉进火坑了。那个打算去北京的张诚则想,还是去上海好,给人家带路都能挣钱,还有什么不能挣钱的呢?幸亏我还没有上车,不然就失去了一次致富的机会。
于是,他们在退票处相遇了。结果,原打算去北京的张诚和计划去上海的李和平,交换了车票。然后,张诚去了上海,李和平去了北京。
李和平去了北京,发现北京果然好。他初到北京的一个月里,几乎什么都没有干,竟然也没被饿着。不但银行大厅里的矿泉水可以免费喝,很多大商场里还有免费的点心可以试吃。
张诚去了上海后,发现上海果然是一个可以发财的城市,干什么都可以赚钱:带路可以赚钱,看守厕所可以赚钱,弄盆凉水给人洗脸也可以赚钱。凭着农村人对泥土的感情和认识,他第二天在建筑工地上装了十包有沙子和树叶的土,以“花盆土”为名义,向不见泥土又爱花的上海市民兜售。当天,他在城郊往返了六次,净赚50 元。一年后,他依靠卖“花盆土”,竟然在上海拥有了一间小小的门面。在长年的走街串巷中,他又有了一个新的发现:一些商店楼面的招牌看起来比较黑,一打听才知道这是清洁公司只负责洗楼不愿意洗招牌的结果。他立即抓住了这个机会,迅速去买了人字梯、水桶和抹布,办起了一家小型清洁公司,专门负责清洗招牌。如今他的公司已经有150 个工人,业务由上海发展到南京、杭州。
不久前,他去北京考察清洗市场,在北京站里一个捡破烂的把头伸进了软卧车厢,向他要一个空啤酒瓶。就在接瓶的一刹那,两个人都愣住了,因为五年前他们换过一次车票。
一千个人有一千种命运。有的人既富且贵,有的人数米下锅,有的人活得充实过得幸福,有的人碌碌无为抱怨人生。
为什么同样是人,命运却千差万别?对这个问题,每个人可能都会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把命运的好坏归结为家庭出身,有的人认为是环境造人,有的人则认为是自身的因素决定了命运。
也许,每个人的看法都有其根据。然而,经过数十年的经历、观察和思考,我却发现,决定一个人命运的最根本因素,是观念。有什么样的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出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的巴顿将军就曾经说过:“一个人若无超越环境的观念,就绝对做不出什么大事来。”
观念决定成败,财富源于思路。观念具有支配性,决定着人们的价值判断和行为趋向。事实证明,观念制约着人类的一切社会活动,换言之,成也观念,败也观念!
一个人成功与否,关键在于他以什么样的观念作为指导。人与人之间的差别,首先是观念上的差别。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观念会引起一个人不同的判断结果,导致不同的行为方式。
很多人在小时候就被教导这不能做,那不能做,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个固定的观念,这些观念就是人们说的“常理”。殊不知,正是这些“常理”,却成了人们改变命运的绊脚石。以“不要班门弄斧”这条常理为例,也许我们不在鲁班门前弄斧能避免让自己出丑和被耻笑,但是,我们也随之失去了表现和提升自我的机会。所以,我们必须从改变观念入手,才能使我们的人生际遇乃至整个命运获得彻底改变。
管理学大师彼得· 德鲁克曾经指出:“当前社会不是一场技术、也不是一种软件、速度的革命,而是一场观念上的革命。”很多人知道,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观念更新则是创新行动的前提。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成功和失败、先进与落后、兴盛与没落,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其观念是否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当然,观念的改变不能任意为之,改得不好很可能会给人生造成毁灭性的打击。观念的改变要讲究方法,讲究思路。思路对,将柳暗花明;思路错,则山重水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