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感恩”,词典给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由这个定义我们也可得知,感恩包括如下三重境界:“知恩”、“感恩”、“报恩”。
“知恩”是感恩的第一重境界,一个人在接受他人帮助、受惠于他人后应该感受到他人的真切之情、关爱之心,感受到人间自有真情在。即便是一个简单的微笑,一次简单的帮助,我们都应该从中感受到他人的友善,感谢他人给予的温暖。一个老太太,每天起早贪黑卖烧饼,每个烧饼三毛钱。有一位先生,每天上班都会路过她的摊位,总是给她三毛钱,却不要她的烧饼,这也算是对老太太微不足道的帮助。时间久了,这位先生“买而不拿”便成了一个习惯,每天上班前总是丢给老太太三毛钱。一开始老太太还朝他微笑一下,时间久了,老太太也便习惯了,忙着自己的事情也顾不上微笑了。
就这样,一两年时间过去了。有一天,当那位先生再丢给她三毛钱转身要走的时候,那位老太太却说话了:“先生,我的烧饼已经涨价了,是五毛钱一个,不是三毛钱一个了。”那位先生先是一愣,随后苦笑着又丢给她了两毛钱,转身要走的时候,却怎么也忍不住一阵心酸。
这里并不是要指责老太太的“不知感恩”,只是我们也应该反思一下:
我们往往是在刚接受别人的关照时还是心存感激的,可是时间久了,就把别人的关照视为应该如此而心安理得。这种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使知恩之心钝化的现象,是不是一直存在呢?人要保持感恩之心,就不要忘记曾经得到过的恩典,并且经常地用这种甘露来滋润着自己的心田。别人是送人玫瑰手留余香,作为接受玫瑰者更应该受人之惠心存感激,用善良的心去感受世上的光明和温暖。
“感恩”是第二重境界。这里的“感恩”是一种对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是每一个不忘他人恩情的人萦绕心间的情感。学会感恩,是为了擦亮蒙尘的心灵而不致麻木,学会感恩,是为了将无以为报的点滴付出永铭于心。感恩比知恩来的要深,是对世事产生的一种美好感情,是对心灵的一次洗礼。
2008年 5月 13日早晨,在地震发生十余小时后 ,一位满脸是血的北川男孩——3岁的郎铮从废墟中被救出。就在武警官兵准备把他转移到安全地带时 ,他艰难地举起还能动弹的右手 ,虚弱地向 8位抬着他的解放军战士敬礼。小郎铮稚嫩的小手仰天一举——一个怀着感恩的敬礼,这一永恒的“感恩之美”在一夜间迅速传遍神州大地,无数人因此而感动。
“报恩”是感恩的第三重境界,也是感恩的最高境界。一个受惠于他人的人,要用自己的语言和行动去回报那些有恩于自己的人。
一个生活贫困的男孩为了积攒学费,挨家挨户推销商品。傍晚时,他感到疲惫万分,饥饿难挨。这时,他敲开一扇门,希望主人能给他一杯水。开门的是一位美丽的年轻女子,给了他一杯浓浓的热牛奶,男孩感激万分。
多年后,男孩成了一位著名的外科大夫。一位女患者被转到了他所在的医院。外科大夫为她做完手术后,惊喜地发现患者正是多年前在他饥寒交迫时,曾给过他帮助的年轻女子,当年正是那杯热牛奶使他又鼓足了信心,完成了学业。那位女子心想这次费用一定很贵,当她鼓起勇气看账单时却惊喜地发现账单上有一行字:手术费=一杯牛奶。“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衔环结草,以恩报德”,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只有常怀感恩之心,常行报恩之举,人才会变得豁达淡定,宽容慈善,坚毅从容,才能战胜困难和挫折。
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该如何知恩、感恩、报恩呢?一个受惠于企业、受惠于老板的员工要用行动感谢公司和领导,为企业带来利润。感恩已经不是只停留在语言层面,而是要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
人须知恩、感恩、报恩,这是人间最美好的情愫,时时知恩、感恩、报恩,心灵就会时时如沐春风,并充满着幸福感,这种幸福感会传递给周边的人,让别人也感受到温馨。
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是做人的根本。每个人都心存感恩,这样,人生才会充满阳光,社会才会更加和谐,世界才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