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节:长江三峡的世纪丰碑(1)

强国之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30个历史关键 作者:洪向华


第十章

高峡出平湖

——长江三峡的世纪丰碑

我国的万里长江,全长6380公里,是世界第三大河。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它西起青藏高原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东雪山,流经九省二市,最后注入东海。据测算,长江可供开发的水能总量达2亿千瓦,是中国水能最富集的河流。1919年,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的先驱者孙中山先生,最早提出了建设三峡工程设想。他曾在《建国方略之二——实业计划》中谈及对长江上游水路的改良:“改良此上游一段,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力。”

一、三峡工程的设想与争论

1949年夏季,当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挥师南下,新中国政权正在酝酿诞生的时候,万里长江突发大洪水,荆江大堤险象环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开始考虑治水、治江和防洪的方略,从根本上解除洪水对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的威胁。1950年2月,长江水利委员会提出在荆江大堤南岸兴建荆江分洪工程的计划,当听说工程使用寿命只有二十年时,毛泽东说了一句:“二十年够了。”当即拍板定案。该工程于1952年动工建成。但在毛泽东看来,荆江分洪工程不过是权宜之计,是救急的过渡性治标工程,要想一劳永逸,根除水患,必须在长江上游的峡谷地区筑坝建水库,将多余的洪水拦蓄在山区人烟较少之地,从根本上解除洪水对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的威胁。

(一)三峡工程的酝酿

1953年2月,毛泽东为了谋划治水大业专程南下,特邀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林一山到“长江号”舰上长谈。毛泽东当时指着三峡口上说:“那为什么不在这个总口子上卡起来,毕其功于一役?先修那个三峡水库,怎么样?”

在这次谈话之后,林一山马上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进行调查研究,看看能否在长江上游的金沙江、岷江、嘉陵江、乌江四大河流兴建水利工程代替三峡工程,来解决长江中下游的防洪问题。调查的结果发现,这四条河的建设工程仅能控制长江上游的局部地区防洪,而从这四条河到宜昌的大约30万平方公里的广大地区的防洪问题则无法解决。因此,修建三峡工程对根除长江水患仍是必须的。

1954年,长江发生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使形势急转直下。荆江分洪工程三次开闸分洪,虽对江洪有所缓解,但中南重镇武汉仍然危在旦夕。武汉关水位达到29.73米,洪峰流量76100立方米/秒,均为1865年有水文记载以来的最高值,其水位比1931年的破堤水位高出2.84米,其洪量相当于黄河、淮河、海河三大水系总洪量的10倍。数百万军民昼夜奋战,拼死抗争,终于保住了武汉,免除了灭顶之灾;但长江、汉江干堤仍有64处溃口,损失十分严重,仅湖北境内受害农田就达两亿多亩,受灾人口九千多万,死亡三万多人,南北大动脉京广铁路中断正常营运一百天。

千百年来带给两岸人民无限希望和富足的长江,也带给了人民无尽的灾难。1954年的大洪水,已经是长江对新中国领导人的第二次严重警告了。

大灾之后,毛泽东亲临武汉视察。他挥笔写道:“庆贺武汉人民战胜1954年的洪水,还要准备战胜今后可能发生的同样的洪水。”大汛过后的1954年12月,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在京汉铁路的列车上专门听取林一山等人关于三峡工程技术问题的汇报,决定约请苏联专家来华支援。当时在座的还有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这说明,毛泽东欲将三峡工程提上议事日程了。

1956年7月,毛泽东在武汉畅游长江时赋诗曰:“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在毛泽东的感召下,加上此时协助编制长江流域规划和研究三峡工程的苏联专家已经来华,并已开始工作,于是三峡工程上马的论证工作全面展开。

(二)论证工作的全面展开

1958年1月,党中央在南宁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了三峡工程的造价问题。毛泽东提出:“少装机,少投资,先修大坝防洪。”修建三峡工程应采取“积极准备,充分可靠”的方针。毛泽东还委托周恩来亲自抓三峡工程和长江流域规划。毛泽东在讲话中提出了三峡建设要“积极准备,充分可靠”的方针,并委托周恩来亲自抓长江流域规划和三峡工程。当时,毛泽东伸出四根手指笑着对周恩来说:“恩来,你来抓三峡工程,一年抓四次。”

会议期间,还有一个小插曲,那就是“林李之争”,他们就三峡工程能否上马问题展开了一场辩论。其实,早在1956年,时任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的林一山和时任燃料工业部水电建设总局局长的李锐就有过争论,但当时由于各自的文章发表在专业刊物上,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这次会上林一山讲了两个小时,讲了三峡工程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李锐则讲了半个小时,认为目前上三峡则是不科学的。待两人都讲完之后,毛泽东说:讲了还不算数。你们俩各写一篇文章,不怕长,三天交卷。第三天晚上,我们再来开三峡的会。

第三天,林一山交出约2万字文章,题为《关于长江流域规划的初步意见》, 李锐交卷的文章8000字,题为《大力发展水电以保证电力工业十五年赶上英国和修建三峡水电站的问题》。两人各自的观点仍然照旧,不过是比发言更加细化而已。第三天晚上,仍在原处开会。与会者已将两篇文章看过了。毛泽东先讲,说李锐的文章写得好:意思清楚,内容具体,论点可以服人。素来欣赏人才的毛泽东还要李锐当他的秘书。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