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3节:香港、澳门回归(4)

强国之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30个历史关键 作者:洪向华


针对彭定康的政改方案,邓小平一针见血地指出:“英国是以搞‘政治民主化’入手,企图在回归后延续其对香港的管治,这是对中国主权的挑战。”他要中方人员“一定要坚决顶住,一点都软不得”,“在主权问题上一分一毫都不能让步,更不能说一寸”,“如果他们一意孤行,我们就另起炉灶”,“我八二年同撒切尔夫人讲的,在必要时在另外的时间和采取另外的方式解决香港问题,今天仍然有效”。

彭定康掀起的政治飓风,同时引起了香港上下的强烈反响,18个区议会表决,多数反对彭定康的做法。香港各报纷纷发表评论,谴责彭氏的做法是“不遵守协议,不守诺言”,严重违反联合声明和基本法。香港《文汇报》指出,英方无视中方以严肃态度提出的意见,以所谓“建议”形式单方面公布,极不负责任,极不慎重。

10月20日至23日,彭定康到北京访问时,国务院港澳办主任鲁平没有到机场迎接,钱其琛当着记者的面不与他握手,李鹏总理也拒绝与他会见。在京期间,钱其琛外长向他严正指出,对香港政制进行重大改变是对中英合作的挑战,要解决问题就应该回到认真磋商的轨道上来。但,彭氏一意孤行,扬言要单枪匹马进行到底。为了使公众了解中英关于香港政制改革之争的真相,10月28日,中国公布了中英双方就此问题磋商的7份文件。

由于英方固执己见,不愿与中方合作,中方只好考虑“另起炉灶”的问题。1993年1月,鲁平在接受香港无线电视台记者的采访时重申:中方不会接受任何在港督彭定康政改方案基础上的修修补补或修正的方案,如果彭定康不收回其政改方案,使后过渡期的香港政制与基本法不衔接,中方将“另起炉灶”,鲁平进而解释说:“我们讲‘另起炉灶’,这个炉灶主要是指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第一届立法会怎样产生。”“另起炉灶”无疑是给彭定康下了最后通牒。

然而,事与愿违,彭定康不顾中方的警告,一意孤行。1993年3月12日,彭定康在香港《政府宪报》上公布了他的“政改宪报”。4月12日,港英政府公布了根据彭定康政改方案制定的1994—1995年选举安排的方法草案(也称第一阶段政制方案)。彭定康这一举动激怒了中方,李鹏总理临时修改政府工作报告,措辞严厉。此时,英国国内传出港督彭定康涉嫌政坛丑闻。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使彭定康政改方案选举的区议会、市政局和立法局能够通过“直通车”延续到1997年以后,英方不得不向中方表示谈判的愿望。中方从保证香港政权顺利交接的大局出发,围绕香港1994、1995年的选举安排,从4月至11月与英方进行了历时7个月17轮会谈。然而,最后无果而终。

1994年2月24日,香港立法局通过了彭定康提出的第一阶段政制方案。同日,英国政府公布了《香港代议政制白皮书》,决定将第二部分政制方案也提交立法局讨论,中英谈判正式破裂。这由此还引发了香港市民状告港督的事件。

中英谈判破裂之后,中国政府不再对英方抱有任何幻想,开始由原来与英方合作,以求平稳过渡的构想,转而寻求与港人合作,维护九七平稳过渡的策略。为此,中国政府提出“以我为主,面向港人,依靠港人”的方针,决定“另起炉灶”,并采取了建立预委、成立筹委会、组建解放军驻港部队等具体措施。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经过一系列斗争,英方越来越意识到,同中国对抗,将要付出惨重的代价。英方一些智囊人物承认:“愈接近九七,英方手上的筹码及王牌,变得越来越少了”。因此,1994年下半年以后,在对华关系上,英国的态度有所转变。对于中英关系的改善,中国政府是表示欢迎的,并希望这一势头继续发展,但也绝不存在幻想。1997年7月1日,香港顺利回归。满怀雄心而来的彭定康,最终作为一个搅局者,他的名字不光彩地留在了香港;彭定康也注定在历史上,要成为香港的千古罪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