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文化的维新(1)

道理:中国道路中国说 作者:辛鸣


四、核心价值观:与时代同步的精神家园

“体系”是理论完备性的一种标志,但体系也只能是在理论领域的表述。理论要想进入实践领域就必须要有实践的形态。当代中国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追求,必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导引下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一些理论梳理,并且尝试提炼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对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很有意义的。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功能定位是原则与灵魂,而不是具体内涵

有的同志认为,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的十七大报告讲了四个方面内容,“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很系统、很全面、很丰富。但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又似乎什么也没有说。马克思主义指导体现在价值观层面上究竟是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体现在价值观上又是什么?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我们承认这一描述是事实,但我们也要认识到这正是价值体系与价值观的区别所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功能主要在于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原则与依据。这四方面内容并不直接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涵,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要符合这四条要求。这四方面内容的阐述让我们明确了在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必须坚持的几个原则。

第一,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定要能体现出社会主义的本质,表达出社会主义的精髓。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人类社会的一个发展形态,必然要有与封建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其他社会形态不同的内容。比如说,资本主义社会是建立在个体主义的哲学基础上的,出发点是孤立的个人,个体性特征的价值观贯穿始终;而社会主义社会则是建立在“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语)的基础上,更多地把个体作为一个整体中的有机组成,在这样的价值思维下实现个体的发展,具有鲜明的集体主义趋向。这些不同中最关键的、最根本的、最核心的东西,我们可以视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它提升为价值层面的内容,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

第二,着眼于中国发展主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大背景下展开,当然要有中国特色,有中国意识,要反映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要能解决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促进中国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

第三,反映中华文化的传承。文化的发展是不能割断,也割不断的。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文化积淀是这个社会、这个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这个民族、这个社会能自立于其他民族、其他社会之间的“基因身份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当然要烙上中华文化的精神印记,从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藏中汲取精华。

第四,具有广泛的实践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精英价值观,而是大众价值观;不是价值乌托邦,而是生存意义的支撑,是全体人民的价值导引。因而要有广泛的认同性与实践性。不能被社会大众实践的价值观不能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脱离中国社会发展实际的价值观即使理论上行得通,实际中也做不到,勉强而为只会名存实亡。

(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正因为价值观与价值体系的功能定位不同,进入实践领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定应该是简单、清晰、明了的,最好是“语录”,几句话、几个词。“语录”恰是理论生命力最强盛的标志,最有作为的标志,最发挥作用的标志。

基于这样的判断,我们认为,有四个价值范畴应该能、也确实能进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野:和谐,公正、仁爱、共享。

——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状态。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